本文于2016年2月6日首发于“年糕妈妈”公众号
先给大家分享几个糕粉的案例:
女宝,10个月,“添加辅食之后就一直按照糕妈的文章,清淡、尊重食物原味。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说这个给孩子尝尝,那个也给孩子尝尝,我也没太在意。回来之后就再也不肯吃淡的了,我哭啊”。
男宝,8个月,牛奶蛋白过敏。父母一个不注意,吃了小姐姐的蛋糕(成分有牛奶),吃完不多久,身上起大片荨麻疹,宝宝痒的满地打滚,全家人都吓坏了,赶紧送去医院。
女宝,9个月,“过年每天都要出门拜年,我都是提着辅食机去的!矫情怕什么,重要的是孩子能吃到新鲜又合适的东西,管人家怎么看。”
糕妈把这几个案例拿出来,是想说,
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节假日可以灵活调整,但基本的几个原则还是要把握好
。让老人体会到天伦之乐,让孩子感受到其他亲人的爱护,这和我们坚持科学的养育方式并不矛盾。
我们鼓励为孩子尽快引入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但要
一样一样的添加,要留足观察时间
。在春节期间,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不要乱了阵脚。到外地过年,本来就有些不适应,节假日总体也比较忙乱,对于本身容易发生新食物不耐受的宝宝,可以在春节这几天暂停添加新食物。
提到新食物引入,糕妈再啰嗦几句,官方说法是一种新食物要观察3天,糕妈的建议是
妈妈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来
,如果没有出现过过敏,父母也没有过敏史的,可以酌情加速,比如观察两天或一天,但一开始一定要谨慎。
最常见的
食物过敏
导致的皮肤症状包括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接触反应,或加重湿疹的症状。对于过敏的食物,应该严格停3个月,之后再尝试。而吃了一种新食物,嘴边出现一些小红点点,这种应该被称为
“食物不耐受”
,可以暂停这种食物,过一段时间再尝试,通常就没问题了。
糕妈在年前特地囤了一些盐糖含量不高、品质比较好,孩子也比较爱吃的零食、小点心。这些食物平日里都是严格控制分量的,但
新年里,糕妈的“尺度”会大一些
。
出门做客,玩得疯了吃饭不好也是正常的,饼干啥的吃点就吃点。
看别家孩子吃,小朋友也会很馋,很难受
,做家长的知道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可以吃点,控制好度就行了。
随身带着自己的零食
,“宝宝不吃这个,吃我们自己的小星星(泡芙)好吗?”至少比各种你不清楚成分、来路的零食轰炸好很多。
果冻、坚果、龙眼等易引发窒息的食品
是春节茶几上的常客,监护人一定要警惕,并且提前学习急救手法,这个问题糕妈已经唠叨过好多次了,
戳这里看
。
那孩子就不能吃坚果了么?能,但要正确的吃:
1岁以下的宝宝是不能额外添加盐的(其实3岁之内都可以不加),这也是春节会被攻击的重灾区,因为实在跟咱老观念太相悖了……这也是不能妥协的部分哟,摄入过多的盐(钠)会损害孩子的肾脏,而且
宝宝一旦习惯了“重口味”是很难变回来的
,就像咱开头的第一个案例一样。
可以试着跟老人解释一下,
食物中已经含有足够的钠,不需要再额外加盐了
,可以看糕妈写的超简单的
《宝宝到底吃了多少盐,99%的妈妈都不清楚!》
。如果说不通的,就别废话了,自己动手给孩子准备吃的吧!
饭前洗手,吃饭必须坐餐椅,鼓励孩子自主进食,不能边吃边玩/边看电视,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其实很不容易,在春节这样特殊的时期,都会受到比较大的挑战。
比如让1岁多点的孩子自己吃饭,想必会引来一些亲友大妈团的非议,“哎呀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不喂他,真可怜”,“自己吃怎么能吃得饱啊”,“吃的一身一脸都是,像什么话!”
黑线也好,呵呵也好,陪笑也好,孩子是咱自己的,好习惯来自咱日复一日的坚持,妈妈要有钢铁心,管人家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