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关于青春的定义和回忆也多有不同。
有人的青春全都是学习,有人的青春有着暗恋或恋爱,有人的青春是打架和逃课,也有人的青春是无知和叛逆。
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
不成熟且情绪丰富。
针对这个特点,一批文学作品诞生了,它们有着最狗血的剧情、最矫情的文字,至少在我看来那些文字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说出口的。
对于这类文学,还有一个特别的分类:
青春疼痛文学。
本来我对这种偏矫情和文艺的东西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是周末无聊且好奇使然,我还是看了几部相关的电影。
虽然演技尴尬、台词矫情、剧情狗血、拍摄稀碎,看几分钟就要因为几句矫情到尿血的台词暂停一下喘口气。
但是这些不完美的元素,恰恰更好的还原了那些年幼稚且不完美的那个青春。
而最让我有所感触的,还是有关霸凌的部分...
关于霸凌的电影,我第一想到的不是《少年的你》,而是几年前的《悲伤逆流成河》。
倒不是拍的有多好,而是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原著小说更能代表青少年的疼痛青春。
电影的故事讲述了女主角易瑶的故事。
易瑶的家里很穷,爸爸不在,只有妈妈一个人带着她生活。
全校都要求换新校服的情况下,只有她一个人还穿着旧校服,因为妈妈觉得贵,不想买。
因为父亲不在,所以妈妈选择靠给人按摩为生,天天往家领一些不干不净的人,那些人又“不小心”用了易瑶的毛巾,导致她感染上了性病。
当易瑶得知自己得的是性病的时候,她是崩溃的,哭着跑出了医院。
2500 块的医疗费用不多,但对她来说却是天文数字。
没有办法,她只能去巷子里的小诊所看病,开一些外部涂抹的药膏,以缓解不适。
而这个事又被暗中跟踪她、讨厌她的同学发现了。
于是,全学校都知道了,一个高中生,得了性病。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只会把事情往最肮脏和龌龊的方向去想。
在他们眼里,去传播一件可以将同学打入谷底的花边新闻,比探寻真相有意思多了。
于是她成了全校同学嘴里最不检点的女生,别人还给她起了很多外号,例如“一百块”、“病原体”等等。
她成为了被众人欺凌的对象。
每天要面对的,除了白眼、嘲笑与谩骂外,还有被人扔饭、被人在后背贴纸条、书包被扔进河里等等。
还好这时出现了一个男生,将她从深渊拯救了出来。
可是最后还被同学误会她杀了人,结尾她站在河边,痛斥着那些欺辱过她的人,选择用自杀来还自己一个清白。
虽然最终结局是真相大白、合家团圆,但是放在现实中,结局大多不会如此理想...
随便上微博一搜“霸凌”两个字,立马就会出现大一批关于霸凌的新闻。
来自张家界的 13 岁女孩静静就是受害者之一。
初中一年级的她,有一次被父母发现她有在偷偷的拿家里的钱。
父亲问女儿偷钱干什么,女儿回答买零食,并且答应绝对不会再犯。
但是出事的前一天,父亲又发现了静静在偷钱,于是狠狠的教训了一番,并严厉逼问钱用来干嘛。
但是静静守口如瓶,只说自己是用来买零食。
心疼女儿的父亲就放过了她,可第二天发现女儿不见了。
几天后,一位船工发现了一具漂浮的女尸,正是离家出走的静静。
而她投河的真正原因,是学校里一直有人欺负她,管她要钱。
后来欺负他的人也有承认,他还威胁静静不能说出去,自己社会上有人罩着。有人曾看到静静时常拿着一百元到小卖部买个几块钱的东西就走了,好多天都是这样,被找的零钱去了哪,不言而喻。
同样被霸凌的,还有浙江慈溪上林中学的一位女生。
视频中女生一直处于被打状态,多次扇嘴巴,并且还有踹下体的动作。
而被打的女生只能默默的忍受着不敢还手,因为害怕反抗后惹来更可怕的报复。
这样的霸凌,每天都在发生。
有人心态好,很快就能调整过来,不至于受影响。
有人比较聪明,会从中周旋,让霸凌者不再霸凌他。
也有人选择了告诉家长和老师,让家长来解决问题。
但更多的,是像静静一样什么都不敢说,只能默默忍受欺负的人。
霸凌者是罪无可赦的,但错的只有他们吗?
静静自尽后,校方称校内并无霸凌事件,只不过是学生间的借钱不还,取消班主任评优资格。
还有更多的学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和道歉。
而老师和家长,其实都会在校园霸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你不去招惹人家,人家干嘛无缘无故来欺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