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参与研发的感受,鲁义用“突破”二字概括。由于学生团队汇聚了三个专业的同学,一开始大家并不相熟,每个人也有各自的学科专长和短板。大家各司其职、取长补短,默契程度不断提高。而团队磨合,正建立在每个人“突破自我”的基础上。
学生团队成员姚勇来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参与机器人的软件设计和优化。作为一名大二学生,他学习编程时间还不长,因此完成机器人架构设计、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标准化等工作,对他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学生团队成员张君钰说,科创比赛中,很少有评审专家出自中医专业,因此他们还受到了“中医靠不靠谱”“产品有没有用”等质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产品的理念和功能,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准备答辩,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其间,团队遇到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医理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悠久,有其独特优势。然而,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既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命题,也是中医人的责任。
经过多次探索,团队选择《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程序,达到对用户问诊数据采集的目的。而血压等体质信息,则选择使用外接设备来完成数据采集。他们相信,研发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就是让传统中医变得“现代”的一次有益尝试。
据悉,中医健康服务机器人正在申请国家专利,而且团队已与企业合作,研发面向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款不同型号的“中医健康机器人”。“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机器人有望成为惠及大众的‘家庭中医’。”杨华元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