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在吗? ·  2 天前  
冯唐  ·  职场就是演戏,保持清醒你就赢了 ·  2 天前  
洞见  ·  把家庭关系处烂的7种行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热播剧《小巷人家》大结局:为什么说愚孝可悲又可恶?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1-18 11:57

正文

作者:十点微微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好丈夫VS愚孝男


电视剧《小巷人家》开播后,剧中的两位“丈夫”林武峰和庄超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如对照组一般,描绘出“孝子”两种不同的命运走向,照见许多观众正在面临的家庭问题。



被寡母带大的林武峰堪称剧中的完美丈夫,嘴会哄人,眼里有活儿,是家中的顶梁柱。


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与大家庭保持了一碗汤的距离。


幼时,因为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几个孩子,家里一贫如洗。


林母供着儿子上了大学,林武峰感念母亲的不易,一开始工作,便把每个月的大部分工资寄给母亲抚养弟妹。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弟弟妹妹长大成人,能够自食其力了,母亲也不肯再要他那么多的钱了。林武峰渐渐减少了对家里经济上的帮扶,只留一部分的工资作为孝敬母亲的养老钱,三十年不曾间断。


等到家里事情解决之后,他才考虑起了个人问题,没有让家里的事情成为婚姻里的负累。



但同样是家里长子,庄超英与林武峰却大不相同。


庄家人各有工作,却习惯依赖庄超英这个大哥解决问题。


小儿子不容易,找大儿子;女儿有困难,找大儿子——庄超英成为了家里随叫随到的“救火队员”。



父母心疼小儿子,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大儿子来补贴小儿子一家。


以大儿子换新房子为由,安排小儿子的孩子放寒假时住进去。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庄超英这个老师来辅导学习,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大儿子一家承担两个半大小子的伙食问题。



庄超英自然能想到这一环,却还是全盘接受。


因为他对父母心中有愧,年少时的求学经历是建立在全家人勒紧裤腰带、到处借口粮的经济支持上。


年轻时候的庄超英见多了父母的困窘,听多了父母说的“老大少吃一口,其他人就能多吃一口”,再面对年幼的弟妹和年迈的父母,很难不愧疚。


即使他不是受到家人偏爱的,即使他知道父母对他只有源源不断的索取,但只要他是家中的“长子”,是这个家庭下一代的“大家长”,他便有责任像他的父母一样撑起这个家。


庄超英活成了你我身边常见的某个人,他或许是“愚孝”的,但他也总是心软的,挨不住父母的恳求。



超出能力的“孝”是还不完的债


庄超英想尽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他的“孝”总是超出能力范围之外,难免需要其他人和他一起承担,首当其冲的便是他的妻子黄玲和一对儿女。


两人结婚的时候,庄超英每个月的工资被父母拿去,说是还债,实则给小儿子积攒结婚的费用,小家庭的生活开销只能依赖于黄玲一个人的收入。


黄玲起初不知情,后来知道了真相,想把钱要回来也十分艰难。丈夫顾着面子,公婆态度坚决,她只能借着两次怀孕,将丈夫的工资一点一点地要回来。


庄超英面对父母予取予求,黄玲作为儿媳也不得不多次忍让。


作为妻子,她承担了丈夫“孝心外包”的苦,唯一一次的发火,是维护儿女的权利。



在大儿子准备高考前,做知青的小姑子带着儿子回城,无片瓦遮身。小姑子想要儿子住进哥哥家,庄父庄母也趁机提出让小儿子的两个孩子搬进去。


黄玲表示房间住不下,老两口便提出让孙女搬出来,和老人住在一起,做做家务。


庄超英默认这个安排,让小家庭的牺牲成全大家庭,还责备妻子:


“我们一家都在求你,你有完没完!”


黄玲为了一双儿女,只能以离婚为要挟,撕开和睦的表象。


“我宁可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也不想他们像你一样,一辈子为庄家做贡献。”


一个人还不完的“孝顺债”,总要有人帮忙承担,或是伴侣,或是子女。但单方面的索取,只会渐渐让一个人心寒,没有人会无缘无故一直忍受他人的索取。


好在多年后,庄超英明白了。



在这个谁更有责任心、谁更孝顺,却也更容易吃亏的故事里,总有人坚持不住,转身离场。


在剧外的讨论中,有不少人说出自己的经历。


有人理解父母:


“父母就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希望他们那一筐菜都长得好,有能力的帮衬下小的,最后大家都能好起来。”


也有人提到自己始终无法去理解长辈的做法。


她说自己小时候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将自己托付给奶奶照顾。但奶奶对她疏于照顾,由着孩子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衣服脏兮兮的。一样大的堂姐,却被奶奶照料得干干净净。


在那一刻,她意识到十指连心有长短,人心注定是偏的。


她无力改变,只想孝顺对她好的人。


很多时候都不难发现,家庭关系若是走到疏远的结局,大多逃不开一句话:


“受委屈的人不愿再受委屈,原本懂事的人不愿再吃亏。”



父母子女一场

最好的关系是互助


话说到这儿,难道就没有相处和谐的家庭吗?


事实上,有纷争不断的家庭,也有针锋相对与相互支持交替上演的普通家庭。


看到一个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她看来,和谐的家庭并不是遵守着“家和万事兴”的条条框框,而是灵活变通,能忍得下吵吵闹闹的琐碎日常,也有关键一刻的齐心协力。


她说她是父母的第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是父母期盼已久的儿子,妹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嘴甜会说话,也能得到父母的两分偏爱。


而她作为姐姐,要“有姐姐的样子”,也要做好“大的要让着小的”的责任。


次数多了,难免让她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家里的工具人,只需要听话、懂事,当好女儿,做好姐姐。



她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给弟弟妹妹辅导作业,催着他们上进,帮他们做人生规划,给他们零花钱。


明明岁数相差不大,但她像家里的第二个“妈妈”,早早从父母那里接过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从读书到工作,从结婚到生子,她也是家里最让人省心的那个。习惯了不诉苦,习惯了照顾别人,这么一做就是三十年。


她以为所有人的家庭都是这样,结婚后却在婆家感受到了另一种相处的状态:


不避讳冲突,不吝啬帮助。


婚后第五年,丈夫的生意失利,家庭经济出现状况,而此时她刚生下二胎,等着他们的是孩子们的开销,每个月不停歇的房贷车贷。


当两个人孤立无援时,婆家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平日里吵吵闹闹的家人有钱借钱,没钱出力,缓解了小家庭的经济紧张,也让她有机会重返职场,赚钱养家。


真正的家人从来不是用一条“脐带”拴住一辈子,而是雪中送炭时的一路同行。


在你身处低谷,他们愿意拉你一把,在你享受成功的喜悦时,为你送来掌声,反之亦然。


一碗水端不平是家庭的常态,父母怎么平衡决定了家人关系的走向。


父母守住了公平,兄弟姐妹之间便能维持和睦;父母习惯了偏倚,兄弟姐妹会分崩离析,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也再难回到从前。



世间所爱皆为相聚

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电视剧《人世间》里有一句话:


“孩子大了,离开父母是永远的,再回来是暂时的。”


这是许多家庭不得不面对的常态。


孩子逐渐强壮,父母走向年迈,年龄和身份的变化注定会带来空间上的距离,也会带来心理上的疏远。


他们会外出求学工作,可能也会组建一个新的家庭。父母不再是孩子围绕的中心,而是成为一个目送者,看着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因为纺织厂财政吃紧发不出工资,庄超英一家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他求父母调低每个月拿过去的生活费,却遭到父母的严厉拒绝。至此他终于发现,有一个家要养的他,无法做到事事以父母为先。



他们有了自己要维护的家人,要面对更多的人情往来,要为家庭的将来做打算。


儿时亲密无间的父母、手足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成为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亲人。双方之间隔着的人渐渐变多,关系的变化带来的隔阂、争吵避无可避。


当然,亲人之间会渐离渐远,也会“打断骨头连着筋”。


会因为利益关系争吵,也会在年纪渐大后,一笑泯恩仇;会惦记儿时父母的偏心,但见到父母的白发,也会惋惜于相处时间的短暂,释怀过去的种种遗憾。


没有一帆风顺的美好家庭,大多人都是在磨合中调整相处模式,保持适度的相处之道。


父母要适应子女的成长,尊重子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子女也要接受父母的平凡,他们会有过时的观念,也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或许分寸把控得不太理想,或许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但不影响每个人在家庭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亲人的爱意与关怀。


接受亲人的真实模样,珍惜眼前的情谊,是每个家庭必经的过程。


“在看”,愿你我都能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家人。


本文配图来源:《小巷人家》剧照

你如何看待

大家庭与小家庭的关系?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23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十点微微。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