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网络)
9
月
6
日,央行网站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
2019
年
9
月
16
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此之外,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1
个百分点,于
10
月
15
日和
11
月
15
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
0.5
个百分点。
时隔半年,降准终于再次落地。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
9000
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
8000
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
1000
亿元。央行为何选择此时降准?降准将对大类资产又有哪些影响呢?
定向降准意在刺激实体经济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全面降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托底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的长期转型。
同时,地产等行业的调控并未放松,此次对城商行的定向降准,旨在加大对小微、民企、高端制造等行业的支持力度,利于推动中国长期经济转型。
根据天风证券研报,
2014
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目前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
11%
。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央行的公告指出,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
9000
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
150
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定向降准是完善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档两优”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同时也强调,此次降准与
9
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也有利于稳妥有序释放资金。因此,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降准对大类资产影响如何?
9
月
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股市已开启上涨行情,截至
6
日收盘,沪指已实现了五连阳。历史数据显示,
A
股市场在央行启动降准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内均涨多跌少。
降准释放流动性,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从估值、盈利、风险偏好三个角度看,均对股市构成显性利好。目前市场整体估值仍处在较低水平,政策宽松将为市场中长期提供有力的流动性支撑,长期趋势向好。
此外,全球央行一致转“鸽”,市场风险偏好有望回升,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提升。
但同时,宏观经济仍然承压,市场将出现进一步的分化。从结构上看,降准对流动性敏感的科技、金融和部分可选消费品的利好相对更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贷款政策一直坚持从紧的态度,包括此次降准本身也不会直接和房地产有关联,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有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降准不是为了刺激房地产,降准前已经多次针对房地产收紧政策,筑大坝,避免资金流入房地产。
2019
年
1-8
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高达
367
次,相比
2018
年
1-8
月份的
315
次上涨了
17%
。累计次数刷新了房地产调控记录。
7
月
30
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释放出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明确信号,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降准有助于推动短期利率进一步走低,从而解除目前中长期利率面临的约束,打破当前债市的纠结局面,未来债市收益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固收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认为,当前债市已进入牛尾行情,利率低点料将出现在
9-10
月,若有降息,
10
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或跌至
3%-3.1%
。
本次降准实体经济有望实现根本性扭转。当前流动性分层问题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因此资金传导效率尤为重要。央行运用的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的工具,可降低实体经济的利率水平,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叠加减税降费一系列的“组合拳”,对经济形成系统性利好。
降准或将进一步压低市场利率,从利率平价的角度,可能加大人民币汇率短期调整压力。
从基本面来看,如果宏观逆周期政策能够及时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汇率的中长期贬值风险将有望收敛。因此,包括降准在内的货币宽松举措,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可能是短空长多。
从近期中间价走势看,外汇逆周期调节力度已明显加大,有助于防范汇率大幅波动。
大宗商品,尤其是有色金属,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个是实体经济的需求端,另一个则是对于流动性的预期。前者而言,降准利好实体经济,虽然短期内不会有明显起色,但市场已有一定预期,配合全球流动性松动的预期,可能成为影响大宗商品走势的超预期因素。
(本文整理自好买财富、新京报、澎湃新闻、新浪财经等。)
声明:
本内容仅代表原作者的分析、推测与判断,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高毅资产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高毅资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高毅资产的投资实例。
版权声明及风险提示:本文刊登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文内保留标题原题以及文章内容完整性,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