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三土
阅读、思考、观察、参与、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华那点事  ·  终于不用抢了!新一轮消费券这么领… ·  昨天  
BioArt  ·  【DeepSeek专栏】Nat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林三土

问答两则:为什么要反中医?中医有效吗?

林三土  · 公众号  ·  · 2017-08-09 11:30

正文

今天收录对以下两道题的回答:

1. 不信中医的人为什么要反中医?

2. 中医明明是有效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

上期问答结集见:《 问答两则:大麻合法化、濠梁之辩

之前更多问答见:《 本公众号 2017 2 月至 7 月目录


不信中医的人为什么要反中医?

这个问题的思路很有趣。提问者困惑的不是「为什么 有人不信 中医」,而是「 不信中医的人 为什么要 中医」,仿佛在说:「你不『信』它没关系,但是干嘛要『反』它呢?」这背后的预设是:对一件事情「信不信」与「反不反」,是完全可以——而且本来应该——分割开来的两种态度;倘若二者发生了关联,便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情。

但是什么叫做「不信 x 但也不反 x 」呢?乍看起来,说「我 不信 某某说法」,不就意味着「我 认为 某某说法 是错误的 」,于是不就意味着「我 反对 某某说法」吗?如果「不反」某个说法,怎么还能叫「不信」它呢?比如假如一个科学家声称「我不相信地心说的正确性,但我也不反对地心说的正确性」,我们恐怕会觉得非常莫名其妙吧。

其实当我们说「不信 x 但也不反 x 」时,要么这里的「不信 x 不是真的不信 x ,要么这里的「不反 x 不是真的不反 x

什么叫不是真的不信 x ?举个例子,你考试时在一道单选题上卡了壳,已经确定排除了 A D ,却不知道该选 B 还是选 C ,总觉得 B B 的道理, C 也有 C 的道理。你犹豫了半天,最后感觉 B 是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似乎要大那么一些,于是一咬牙一狠心选了 B 。从你选 B 这点上看,你似乎是「相信」 B 正确、 C 错误的了;但是你真的「反对」 C 吗?恐怕未必。这里的关键,在于你此处的「信」其实并非真信,而是「 半信半疑 」(或者比如「百分之六十信、百分之四十疑」),只不过你在半信半疑的两个选项中,对 B 的「 信心程度 」略高于 C 而已。换句话说,这类情况其实并非「不信 x 但也不反 x 」,而是「 既不确信 x 对』 也不确信 x 不对』,因此不反对存在『 x 对』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什么叫不是真的不反 x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无神论者声称「我不信宗教但也不反宗教」,表面上看符合「不信 x 但也不反 x 」的形式,但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我不信 宗教 但也不反对 别人信宗教 」、或者「我不信 宗教 但也不反对 传教活动 」等等。这里「反不反」的对象已经不再是「信不信」的对象了,可以表示成「不信 x ,同时不反对 基于 x 的某个做法 y y= 『别人信 x 』、『别人传播 x 』等等)」。

当然,这里的「反对别人信 x (或者传播 x )」并不是说要强行剥夺别人的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而是说 通过交流与争论说服别人认识到 x 的错误、从而放弃对 x 的信念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或者应当)明知 x 是错的、却还拒绝说服别人认识到 x 是错的呢?唯一的办法是通过 对比「别人相信 x (尽管 x 是错的)」和「说服别人放弃 x 信念」这两件事的正负外部性 来判断。

比如有人可能觉得,争论虽然有助于澄清真相,但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群体之间的对立,弊大于利;又比如有的无神论者可能觉得, 「上帝存在」的信念虽然是错的 ,但一来这种错误观念植根于人类「超活跃能动性侦测( 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ion )」等心理机制,无法连根拔除,二来它确实能够为许多苦难中人提供精神慰藉,因此应予宽容;等等。

同时,既然「是否应该说服别人放弃基于错误信念 x 的做法 y 」依赖于相应的利弊判断,那么当利弊关系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结论自然也要跟着变化。比如一个无神论者可能不反对「 传教 」,但反对「 政教合一 」,因为在其看来后者的祸患远远超出前者。

回到中医的问题上来。当我们问「不信中医的人为什么要反中医」时,这里的「反中医」究竟是指什么呢?如果指的仅仅是 「不接受『中医是一套根本上正确可靠的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这种观点」 ,那么 任何真正「不信中医」的人(而不是那些「对中医半信半疑」的人)都应该在这种意义上「反中医」

当然,很多人口中的「反中医」,指的是并不仅仅是观点上对中医不接受,而是 在言论上主动抨击中医,和在行动上力图阻止中医地位的提高与势力的扩张 ,比如「反对身边亲友生病时看中医」、「反对有关部门抬高中医地位」、「反对有关部门出台规定『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等等。


这同样很好理解:由于 医学理论和实践本身具有高度的外部性 ,如果你真的「不信中医」(而不是仅仅「半信半疑」),就应该非常明白, 在当代中国,中医地位的提高与势力的扩张,造成的负面后果远远大于正面;尤其在各路糟粕假「传统文化」之名卷土重来的年代,「反中医」更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中医明明是有效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

题主提问时预先假设了「中医明明有效」,但是什么叫有效呢?怎么证明一种医学理论或医学实践有效呢?最一目了然的例子大概是「药到病除」。但是对于没有办法「药到病除」的慢性疾病,或者病灶复杂、病情反复的患者,我们怎么知道所采用的治疗手段确实对症?退一步说,即便是在「药到病除」的案例里,我们 怎么知道「病除」确实是「药到」的结果,而不是别的原因所致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像普通感冒、口腔单纯疱疹(俗称的「嘴里上火起泡」)等等都是自限性的病毒疾病,只要不引起并发症,就算不用药也会在几天内自行好转;再比如传统上用丹砂(包括「小儿惊风散」等含丹砂的药物)「治疗」小儿夜啼,实际上是通过令婴儿汞中毒后陷入半昏迷状态,以表现出看似「安神镇定」的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