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的海德公园,翠色欲滴。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陪着乔布斯一起,沿着小径一圈圈踱步。“假如我们的总部也在这样一座大公园里,所有元素都充满校园气息,大概会很不错。”——这是乔布斯第一次提出关于苹果总部的构想。对,就是那个耗资50亿美金的Apple Park。
5年后,为了完美实现这项旷世奇作(很不幸也是最后的遗作),乔帮主非常大手笔的请来了当时最有成就的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亲自操刀,大概花了造价的一半吧。不多,按10万一个肾来换算,够你卖150000次……
这一场世纪会面,集聚了全世界的焦点。乔帮主自不必说,一位用设计与产品改变了一个时代的人。而诺曼·福斯特,其丰功伟绩同样不容小觑。
这位以“高技派”代表人物出道的建筑师,因鲜明的创作理念与杰出的建筑作品,荣获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更厉害的是,福斯特还因杰出成就,于1990年被册封为爵士,获终身贵族荣誉,并成为泰晤士河岸的领主!
「完成帮主最后的理想国」
勋爵果然没有让乔帮主失望。这座占地175英亩的“巨型宇宙飞船”于今年4月不完全竣工,目前已迎来第一批员工入驻,未来6个月内将完成全部12,000名员工的搬迁。
此次公布于世的Apple Park未完成版,早早就收到了媒体公众的广泛好评——惊讶,赞叹,震撼,不可思议……类似的词语常常出现在相关评论中。
高达50亿美金的工程造价也曾一度让苹果内部员工和吃瓜群众都颇有微词,但Apple Park还是像苹果公司的历代产品一样,惊艳了世界。
这项工程的完美,不仅在于它展现出的优雅造型和精湛工艺,更触动人心的是,你可以在这个建筑里找到乔布斯本人的影子——从整体到局部的掌控力、细节控、审美洁癖……
福斯特和他多达250人的设计团队经过长达8年的努力,终将乔布斯生前最后的设计付诸于现实,这里的一切,都完全符合乔帮主生前对于这栋大楼的所有设想。
乔布斯生前参与了Apple Park的全部前期设计,甚至直到去世前两个月,还在为争取项目的用地权积极参加提案例会。
“他的参考标准,是斯坦福大学的庭院。”福斯特这样描述道。低矮的教学楼围绕着铺满落叶的广场,蜿蜒的小路通往建筑的边界——这幅美丽的校园景象一直深刻在乔布斯脑海中,也是他对Apple Park最初的印象期待。
「一个完美的圆」
圆形的四层办公楼,围绕宽阔的中央花园展开;花园内引入三百多种加州土生土长的植物;无视线遮挡的玻璃幕墙,消隐了外部景观与建筑内部的边界;数条蜿蜒的小径,从外界通向建筑内部……福斯特完美还原了乔布斯心中那个书香萦绕的校园庭院。
就像苹果公司的其他产品一样,Apple Park同样推崇功能至上。乔布斯最初描述Apple Park“是一个激励员工可以积极接触他人,接触自然的工作场所。同时各种场所就像一个个舱体,即彼此分离又有机联系成整体。”
福斯特很快理解了业主的诉求点,并转译成建筑语言:即在一个空间内,你可能前一分钟还专注于某个任务,但可以在下一分钟迅速转到别的任务或者团队中——这就决定了建筑会采取模块化、开放式、拥有高效行为流线的设计。
那么,如何激励员工彼此接触呢?福斯特在整个园区只设置了一个集中食堂,促使员工不得不进行社交。这在乔布斯看来,是激发设计灵感的有效手段。
早期的设计手稿
纵观苹果公司的所有产品,无一不是流畅的曲面机身。身为苹果的首席形象代表,Apple Park自然也要贯彻乔布斯的设计理念,以曲线取胜!
在整个建筑中,你找不到一块直的玻璃。
为了做出“完美的圆环”,德国供应商Sedak为苹果专门做了872块精确度达到0.88毫米的曲面玻璃(行业标准为3毫米公差),每一块都依照建筑设计需要做出弧度。
Apple Park中大约使用了3000块巨型玻璃块,其中最重的单块玻璃达三吨重。
大费周章制造出这些昂贵的玻璃,不仅为了纯净的建筑表皮,更重要的是,乔布斯生前曾反复强调:只有在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中,员工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考。
因此必须想尽办法,弱化室外景观与室内的边界,以创造最佳的思考环境。福斯特认为,只有这样毫无瑕疵的巨型玻璃,才能实现乔布斯的完美设想。
「细节,还是吹毛求疵的好」
1. 乔布斯剧场:“它坐落在山顶上,是这片土地的一个至高点,感觉很像乔布斯本人。”
2. 停车场
3. 减震装置:“这个装置让建筑不仅仅能在经历地震后不倒,里面还能继续工作。”
4. 贴着瓷砖的隧道
5. 康复设施
6. 会呼吸的建筑:Ring从玻璃雨篷的下方“吸气”,把风井之类的其它地方当作烟囱往外“呼气”。
7. 太阳能发电系统:Ring只使用可持续能源,大部分能源来自园屋顶区805,000平方英尺的太阳能光电板。
8. 巨型玻璃门:咖啡馆向外的玻璃滑门,一直延伸到整个四层楼的高度,每扇门重达440,000磅(约20万公斤),隐藏在地下的控制装置能让滑门能安静地开关。
9. 乡土景观
Apple Park细节的设计,也继承了乔帮主对产品的吹毛求疵。
光缆和电线被隐藏在木材支架里面,门把手的铝合金工艺似乎都和制作MacBook的工艺一样,追求极致的简约——最终设计好的门把手完全和门框融为一体,没有螺丝钉。
桌子下面用来调节高度的按钮,都让人联想到苹果手机的设计。以弧线和圆角为母体的空间里,干净地充斥着后工业时代的凌冽感。
圆环建筑的顶部全部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不仅可以为建筑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当阳光透过360度通透环形体射入大楼内部时,还将会被滤去大部分紫外线和热量,只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明亮。
而这么大的建筑,却不怎么需要空调,因为建筑的设计可以让它自行呼吸,自然通风换季,冬暖夏凉,体感舒适。
园区里种下了309种植物,分布密集,光一个礼堂周围就种了7000棵,这是乔布斯送给员工们宝贵的灵感库,钢筋水泥不能再阻碍员工的灵感了。
还有之前已经被疯狂吐槽过的“为保证不降低员工工作效率”的全建筑无门槛、无不平整衔接地面的设计;以及大到马桶,小到逃生标志的室内设施,乔布斯和福斯特对细节的百般挑剔,只为给员工一个极致的工作体验。
乔布斯剧场
「面对一个疯狂的梦想,你必须疯狂」
当然,作品问世以来,也收到过一些质疑。比如NBBJ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斯科特·怀特说:“这是常规设计领域的一个杰作,但是却不符合科技公司总部的发展趋势。”
但福斯特却始终坚称,这是一件倾尽心力制作,是一件让他为之骄傲的大作:“”这栋建筑是史蒂夫·乔布斯在病痛折磨之中构思设计的,在郁郁葱葱、舒适惬意的环境之中建造一栋漂亮的建筑供12,000人使用,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的想法。所以面对这些批评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然后对自己说:‘你必须疯狂’。”
此时此刻,尖叫君只想起身站立,为勋爵鼓掌!
一个坚定不移站在业主角度考虑问题的建筑师,从各个角度不遗余力地帮助业主实现构想,让人身临其中随处都能感受到业主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的设计师,能帮乔布斯实现此生最后的梦想。
「这只是荣光的一部分」
当然,Apple Park也只是勋爵众多佳作中的一个。从业50多年来,福斯特创作了无数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作品。
Reliance Controls 电子工厂,英国,1967
爵爷早在耶鲁求学时(1967年),就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高技派代表人物——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及其他两位建筑师,组成第四设计组(Team 4)。两位大师的设计天赋通过简单的作品逐渐展露于世人,同时高技派设计理念初现原型。
香港汇丰银行,1979-1986
东京世纪塔,1991
早期的一些作品,如汇丰银行总部、东京世纪塔,很明确体现出勋爵“高技派”的设计风格——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伦敦市政厅,1998-2002
伦敦市政厅也是勋爵早期的代表作品。建筑采用比较独特的体型,没有常规意义上的正面或背面。
而这种造型并不是随意得来:设计中采用了实验模型,通过对全年阳光照射规律的分析得到了建筑表面的热量分布图,得出尽量减小建筑暴露在阳光直射下的面积的形态,以获得最优化的能源利用效率。
大名鼎鼎的伦敦千禧桥,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创新结合,宛若一道细长的银灰色丝带飘过河面。桥身跨度长达320米,近乎超出当代科技极限。8条钢缆仅有2个Y型支架支撑,这意味着过桥的行人能够享受几乎不间断的泰晤士河全景。
大英博物馆中庭,1994-2000
大英博物馆中庭,同时期出品的另一个名垂青史之作。中庭,尤其是中庭的顶棚,实在是太能出现奇迹的地方了——错综的构架,巧妙的光影,恰到好处的虚实对比,常常能成为整个内部空间的趣味中心。
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伦敦,1997-2004
闻名遐迩的“英国小黄瓜”。虽然造型在早期略受争议,但这种独特造型则是对场地限制的巧妙回应:逐渐向底部收细的结构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地面的公共空间,并且更有助于减少风力偏移,维持舒适的街道环境。同时,这种结构还会形成外部压力差,可以为特殊的自然通风系统提供动力支持。
香港赤腊角机场,1992-1998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003-2008
两个离我们较近的作品——香港赤腊角机场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福斯特设计过大大小小的交通建筑数十座。从欧洲的地铁枢纽,到世界各地的火车站、航空站,甚至还有舰队……每个作品都各有特色却不落俗套。
可能是因为交通建筑本身需要的力量感、技术感,恰与福斯特推崇的高技理念十分吻合,因此他所设计的这类作品常常惊人地出色,理性而不失美感。
沃尔布鲁克广场(The Walbrook),伦敦,2005-2010
21世纪后的作品之一,该商业建筑位于伦敦金融城保护区,毗邻Stephen Walbrook大教堂。设计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充分考虑了周边建筑的规模。其立面线条遵循Walbrook大街的弧度伸展,形成好看而理性的曲线。柔和的曲线削弱了金属立面带来的冰冷感,但仍能从中读出福斯特一直推崇的机械美感。
嘉佩乐酒店,新加坡,2003-2009
拉格莱特酒店,毛里求斯,2006
2000年-2010年间设计的两个度假类作品,同样来自福斯特团队。虽不知是否爵爷亲自操刀,但不难发现,在这段期间,作品的风格逐渐柔美起来,偏好各种曲线。
唯一不变的是,精巧的结构依旧显眼地成为建筑特色,随着波纹起伏的构件也好像充满了有律动的力量。
爵爷的佳作实在不胜枚举,每一张图都极具张力,值得仔细研读推敲。所以下面,就开始大家最爱的图片流时间。
毕尔巴鄂地铁站,1988-1995
金丝雀码头地铁站,伦敦,1991-1999
艾森设计中心,德国,1992-1997
米洛高架桥,法国,1993-2004
北格林威治转运站,伦敦,1995-1998
赫斯特大厦,美国纽约,2000-2006
托马斯迪肯学院,英国,2003-2007
美国国立博物馆,华盛顿,2004-2007
海滩路,新加坡,2007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中心,2010-2015
50 City Road,伦敦,2012
Hankook Tyre 研究机构,韩国,2013
米兰世博会阿联酋展馆,2013-2015
至今,爵爷还在世界各地活跃,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建筑。看完以后,你是不是也和尖叫君一样,成了他的脑残粉呢?不愧是能怀揣150000个肾的男人!
撰文_Jiapei Tao | 编辑_惟斯
今日话题:
你觉得建筑师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在文章下留言,和大家分享!)
广告时间
你还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尖叫服务号
了解尖叫最新优惠活动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尖叫商城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