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提到包拯,人们总会想起他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形象。不仅是史书中的记载,更是无数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然而,包拯之所以被誉为“青天”,不仅仅是因为他断案高明,更在于他的清廉和为民作主的作风。在《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了很多包拯断案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是关于他如何智断牛舌案的。通过这个案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包拯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北宋景祐四年,包拯守孝期满,入朝担任安徽天长县知县。他心中明白,这么早就来击鼓鸣冤,必然是有紧急的冤情要诉。这位农夫叫刘全,家中仅有几亩田地,靠一头耕牛谋生。刘全跪在堂上,颤抖着声音向包拯诉说自己的冤情:他的牛被割了舌头。耕牛是农夫的命根子,牛的舌头被割,牛无法进食,最终必死无疑,这对刘全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刘全详细地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今天一早,他像往常一样去牛棚准备牵牛犁地。刚打开牛棚门,却发现牛躺在地上,嘴上滋啦地冒着鲜血。刘全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扒开牛嘴,发现牛的舌头居然被割断了,而且牛舌已经被丢在旁边的地上。他心急如焚,立刻将牛舌包了起来,带到公堂上呈给包拯。而且牛舌还保持着一定的新鲜度,说明作案时间距离现在并不久,极有可能是半夜作案。包拯询问刘全,家中是否还有其他物件丢失,平日里是否有和别人结怨。他让刘全回去后,将耕牛宰杀,第二日带到集市上卖牛肉。朝廷为了保障农业生产,规定农户不能私自宰杀耕牛,这是妥妥的顶风作案。但包拯却坚定地告诉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用担心被告。刘全心中虽有疑虑,但见包拯如此肯定,最终决定照做。牛肉很快就被村民们一抢而空,刘全心里暗自庆幸,觉得包拯的建议或许真的有用。然而,不多久后,衙门里派人来请刘全,称割牛舌的人已经找到了。包拯拍响惊堂木,严肃地质问卞二:“你为何割了刘全的牛舌,又来状告刘全私宰耕牛?”他想出了一个毒计,半夜潜入刘全的牛棚,割断了牛的舌头。卞二的本意是逼迫刘全私宰耕牛,因为牛无法进食,最终必死无疑。刘全如果宰杀了牛,便违反了朝廷的规定,可以告他顶风作案。然而,他没想到包拯会如此聪明,竟然识破了他的计谋。包拯在听取了卞二的供述后,拍响惊堂木,宣布了对卞二的惩罚。他重新买了一头健壮的耕牛,继续耕作,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他不仅识破了卞二的计谋,还巧妙地利用了刘全的牛肉,让卞二自己主动入瓮。《宋史·包拯传》和《折狱龟鉴》中,都记载了这个案件,成为了包拯智慧的象征。然而,包拯之所以能够智断牛舌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明白,刘全不可能为了卖一时的牛肉,而断送自己的生计。牛是农夫的命根子,刘全如果将牛宰杀,自己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包拯判断,这一定是有人故意为之,逼迫刘全私宰耕牛。包拯的断案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案件细节的敏锐捕捉,更在于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他深知,古代社会中,农田和耕牛是农民生存的根基,而私宰耕牛不仅违反法规,还会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除此之外,包拯的清廉和为民作主的作风,也是他赢得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担任天长县知县期间,常常亲自审理百姓的冤情,坚持公正无私。他的这种态度,不仅让百姓感到公平和正义,也让其他官员对他肃然起敬。包拯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司法官员的代表。朝廷对他的廉洁和公正给予了高度评价,将他的谥号定为“孝肃”。包拯不仅在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更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品质。他的形象能够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也可见人民对于廉政、民主的向往。
· 完 ·
/ 推荐阅读 /
▼
古代青楼的内行话,如今却变成口头禅,你说过几句呢?
慈禧第一次见到电灯亮起,脱口而出喊了2个字,却流传至今成了“口头禅”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