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养今日话题:
这几天嗯哼又上热搜了。
他参加一档访谈节目,跟主持人
一段对话萌翻了观众:
嗯哼:
不会的,我只喜欢我妈妈。
听上去逻辑居然无从反驳?
!这就是
属于孩子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啊。
听上去很软萌可爱对不对,其实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语言发展特点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总是会带给我们很多
意
外的惊喜。
而形成这一切的前提,一定是在孩子们的语言敏感期内,所有
源自父母和社会生活交流
的词汇积累
。
你家的娃都说过哪些语出惊人的话?留言区说说
爸妈们都知道,小小的婴儿天生就对声音敏感,当他们
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能躺在小床上咿咿呀呀“说话”,有时候还能跟我们“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跟娃的互动很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面部的夸张表情和声调的变化,让娃们对声音更敏感,也增强了他们交流的欲望。
当孩子们开始学着走路,嘴巴里也慢慢开始往外蹦字儿的时候,这种交流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里面有个观点是这样说的: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而我们平常说的“语言爆发期”,通常指的是在2—4岁的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非常快,爸爸妈妈除了需要加强跟他们之间的互动之外,还需要注意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变。
如果利用好这段语言爆发期,孩子不管是学习自己的母语还是接触一门外语,都是事半功倍的。
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身边的同事说上个周刚带三岁半的孩子去早教中心体验了一节英语课,虽然中文说得也还不太利索,但妈妈看了孩子在课堂上的兴奋状态,再加上听到课程顾问的一句助攻:
”孩子现在正处于语言爆发期,是学外语的最佳时期“,
就再也坐不住了。
“语言爆发期”这几个字已经牢牢地抓住了她的痛点
。
虽然
两万的学费有点贵,但同事
已经完全被说动
了。
蒙氏教育的创始人玛利娅·蒙台梭利女士曾经指出,在孩子在0-6岁的阶段,是语言的敏感期。
如果说孩子们在刚出生之后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去发出某些声音的话,依据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孩子在4个月大时的婴儿时期,就开始专注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准备要学说话的声音。
在孩子真正开口说出第一个具体的词之前,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在认真听,辨别声音的不同,以及积累语言发音的规律。
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孩子却能更容易学会母语,这正是因为孩子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能力。
但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所谓的“小朋友”,总会时不时地冒出些令人惊叹的词汇和话语。
曾经看过一首孩子写的诗歌,语言很简单,但非常令人感动: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
装得下高山 /
装得下大海 /
装得下蓝天 /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
有时遇到心事 /
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
相比起那些华丽的词藻,很多人都完全想不到一个才刚上小学的孩子,小脑袋里居然可以把自己学会的有限的词语,组合成有这样简单却十分美好的诗句。
美国儿科协会关于婴儿开始学语言的不同月龄表现出的特点总结如下:
1—2月
:咿呀学语
2—6月
:笑和尖叫
8—9月
:类似“妈妈/爸爸”的声音
10—12月
:会叫“妈妈/爸爸”
18—20月
:20—30个简单词,这些词一般都是动物、食物、玩具;理解陌生人50%以上的语言
22—24月
:50个以上的单词,这些词范围已扩大到人体器官、衣服、交通工具、人物等方面;理解陌生人75%以上的语言
3周岁
:具有250个以上的主动词汇,能够说出简单的短句,如“宝宝吃饭了”“妈妈不要说话”
5周岁
:掌握母语的语法
我们除了从儿歌童谣中锻炼孩子的听力和模仿能力,
这个阶段还可以跟
孩子多进行亲子共读,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积极的交流对话也能刺激孩子更多
地接受新鲜的词语,从而
在大脑中形成
更复杂的
思维输出。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0-6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大量的语言和听觉的刺激会让孩子在学龄前掌握表达的能力。
都说语言思维的发展历程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孩子的语言敏感期(0-6岁),
所以
我们
再回到同事的问题上——
孩子学外语,如果错过4岁的语言爆发期,还来得及吗?
如果说0-6岁的孩子对于新鲜的词汇和语言具备更好的敏感程度和接受能力,错过了很可惜,但我们还有下一个语言敏感期,是在8-12岁。
8-12岁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最强,也是可以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绝佳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优质的原声外语视频和音频,还有很多绘本资料,都可以给孩子进行外语的启蒙和进阶。
所以,并不是错过了语言敏感期就会导致孩子表达能力不够,很多心理学实验结果指出:
真正让孩子丧失语言能力的,是对孩子语言表达的无视。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野外的狼群中发现了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的孤儿院。
因为长期生活在野外狼族,她们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不会用语言来交流“。
其中一个狼孩,在回归人类之后的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声音,表达自己的饥饿和口渴,而另一个狼孩,回归人群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用了5年的时间学会了直立行走,活到了17岁。
但她直到去世时都没有真正学会说话。
长期没有回应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功能最终会退化直至消失。
而对于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已经可以说出简单的词汇,也能够理解家长的指令时,家长积极地回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们可以从家长的回应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知道自己是时刻被关注着的。这样的满足感会让他们更积极地去跟爸妈交流。
这时候的回应,我们可以问一些更具有指示性和引导性、开放性的问题:
“你的衣服上,是什么小动物?”
“这块饼干,你喜欢吃吗?可以分给我一块吗?”
在跟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听不懂,就对他们不理不睬。
很多长辈都会觉得孩子现在还小,很多道理也无需告诉他们,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