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与我们见面了。这也是时隔十年后,反腐剧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反腐剧在此时回归,并不足以为奇。
2004年,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监管部门广电总局先后下文对反腐剧和涉案剧进行整顿,从此这两大“红极一时”的题材双双退出黄金档,进入长达十年的“冬眠期”。
然而,反腐没有终点。反腐剧的淡出,并不意味着反腐败的终结。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之大,行动态度之坚决,前所未有。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副国级及以上官员纷纷落马,现实反腐可谓波澜壮阔,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面对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事件,文艺作品理应是当仁不让的背书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人们眼中的历史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微观表达。放眼当下的电视剧市场,对时事政治,特别是严肃话题的表达已经不再多见。像《人民的名义》这种当代电视剧作的出现,既是反映与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方式,更是大众文艺作品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人性弱点、制度漏洞、反腐决心、制度建设,通过这些文艺作品昭示出来,才最有针对性、震撼力、启发意义。
从1995年的《大雪无痕》到2016年的《人民的名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反腐剧不仅获得了重生,而且踏出更坚实的一步。
反腐剧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在人性复杂和制度难题的视角下探讨反腐斗争的艰难与尖锐,营造一种压制腐败思想与行为的价值导向、舆论氛围,这无疑有助于如火如荼中的反腐事业。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反腐是一个长期和深入的话题,反腐剧从文艺作品的层面揭开了深层反腐的序幕,反腐剧的回归,既彰显着时代的进步,也是大众文艺关注时代民生的责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