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是当代澳大利亚史学界研究中国东汉及三国史的先驱,《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0—589)》作者之一,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著有《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国之枭雄:曹操传》《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等。
徐缅,1997年生于江苏南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学士、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曾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目前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交史、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理论等。
精彩书评
孙权家世、年辈和成就与三国时期分别建国成功的其他两位政治家曹操、刘备不同。活动时空又处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转移的关键点,历史贡献突出。张磊夫著《南方的将军:孙权传》主题新异,论说精当。译者译介之功值得赞赏。我们读史家论著,除领略作者学术理念和历史判断之外,如能于直接叙说的字句之外得到若干启示,收获自然更为可贵。读者捧阅此书,得益可以预期。这里也建议不妨对照参考相关考古资料,包括长沙出土走马楼简牍等,以真切了解当时孙吴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境况,进而得到历史文化的新知。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 王子今
本书叙说孙坚与孙策、孙权父子史事,阐释两汉江南态势与孙吴立国之关联,诠解孙氏创业艰难,割据江东与曹魏、刘蜀鼎立,到孙权称帝抗衡魏晋之始末,及孙吴对东晋南朝历史、江南发展整合等方面影响,以此观照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史脉络。其特点是观察切实、取裁简当和雅俗共赏,既体现了作者对三国史的卓见和史料功夫,又展示了英雄叙事的跌宕情节和传奇色彩。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楼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德裔澳大利亚资深历史学家张磊夫教授《南方的将军》一书,用九章翔实的笔墨描绘了汉帝国崩溃之后,南方建立的第一个独立政权之实态。书中借鉴了剑桥大学悠久的英国史研究法,以及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路去分析东吴的权力结构,等等。其方法与视角都可以作为“他山之石”,给我们带来新的刺激。
译者徐缅出生于虎踞龙盘的南京,又曾留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其间得以亲炙张磊夫教授。译稿文辞雅驯,可谓一部“南南合作”的汉学佳译。诚如张磊夫教授认为,东吴这一政权从孙坚开始,都“彰显着属于自己的英雄本色”。我相信,无论是中古文史的专业学者,还是三国史的爱好者,都能从此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愉悦。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童岭
目 录
中文版序 1
2018年网络版序 1
1990年版序 1
引言 1
第一章 东汉时期的中国南方:政治与地理 6
梗概 6
汉人与南方 7
荆州与长江中游 15
交州与岭南海岸 21
扬州与长江下游 28
统治的强化 37
第二章 家族的奠基者:孙坚 59
梗概 59
出生、背景和早期生涯(155—184年) 60
升至高位(184—189年) 67
讨伐董卓(189—191年) 76
内战与最后一战(191—192年) 89
关于传国玺 94
第三章 少年郎:孙策 114
梗概 114
早年生活及为袁术效力(175—195年) 114
占据长江以南和与袁术决裂(195—197年) 121
西进与控制长江中游(198—199年) 132
生前最后之战(200年) 138
孙策和干吉的传奇:文献的杂糅 142
第四章 进军赤壁(200—208年):孙权 162
梗概 162
承继孙策 163
确立权威 170
讨伐黄祖 175
弩箭离弦 179
赤壁之战 189
关于舰船和水上战争 195
第五章 军阀政权 216
梗概 216
初定荆州(209—210年) 217
保卫扬州 227
长江以南的山民 234
岭南 243
第六章 争夺荆州(211—219年) 265
梗概 265
西部的刘备(211—214年) 266
再定荆州(215年) 273
大背叛(219年) 284
第七章 问鼎皇权(220—229年) 305
梗概 305
刘备的复仇 305
北方的安全 313
南下扩张 322
平起平坐 326
第八章 南方的帝国(230—280年) 346
梗概 346
政府的形式 347
称帝之后的形势(230—280年) 354
社会与经济 362
吴国的成就 373
第九章 吴国历史文献(170—230年) 399
梗概 399
陈寿和裴松之 400
南方的历史学家 404
3—4世纪的史学著作 413
故事演绎:夸张和寓言 417
《三国演义》的歪曲 422
大事年表(155—229年) 443
主要参考文献 447
引 言
东汉王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结束。尽管经历过短暂的中断,刘氏皇族统治了帝国将近400年。但是,当在洛阳的中央政府于189年崩溃,400年的分裂伴随着当时的混乱而来。自此,除了西晋统治下的30年,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两个或多个政权的割据之下。这一状况持续到6世纪末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这个分裂的时代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中国视角里,这一分裂时期被认为是由内战导致的政治衰落和少数民族对东亚文明中心的冲击所主导的时代,而早期的西方学者也倾向于认同这一见解,并且将这个时代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相提并论。近来,中外学者开始对这段历史展开更细致的探索,并且意识到这一时代所取得成就的价值。这些成就不仅在于被后世传承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还在于这个时代自身的精神和志趣。例如,汉朝之后的几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解和吸收佛学所作出的变通,中华民族在种族和社会结构上的变迁,以及在南方的大规模移民扩张。
除了上述的历史意义,这一时代的初期即“三国”,是中国传奇故事的伟大时代。三国故事能够与英国的亚瑟王传奇,或者法国和德国关于查理大帝的传说相比肩。在一千多年里,与三国相关的故事和戏剧取悦并影响了中国的学者、诗人和平民百姓。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是它们的集大成者。
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伟大时代的一个部分:孙吴在江南的发展,这一割据政权的建立,以及它在近百年间的存续对之后数个世纪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吴国的独立阻止了北方内战的胜利者曹操去恢复汉朝最后几位皇帝所丢失的大一统。然而,另一方面,通过在南方前沿建立中国的统治,吴国的将军们不仅为其短命政权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还为4世纪初西晋灭亡后到此避难的中原王朝铺平了道路。这些王朝在接下来的300年里维系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所以,吴国的历史对于整个中国中世史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本书的视角是被刻意约束的。考察历史事件的大致规律固然重要,但我将立足于孙氏集团的利益以及南方地区的视角去分析它们。
这是一个家族上升为一方军事力量的故事。这个过程很短暂,孙权生于182年,当时他还只是县丞孙坚的次子,在此后不到50年里,他便问鼎帝王之位。
这一非凡的好运首先基于孙权之父孙坚勇武的生涯,他从无名之辈上升为内战中第二流的将官。这一好运还基于孙权之兄孙策的成就,仅仅依靠父亲的威名,而不是什么雄厚的基业,孙策征服了长江以南的土地并将之传给了弟弟。孙权则被认为是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领袖。尽管难以评估,孙权的个性与政治才能成就了著名的将军们,如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的事业。
上述个性、政治和战争问题是在特定的现实与社会环境当中发生的。首先,汉代在南方逐步的移民扩张和发展,为一个割据政权的运转创造了先决条件。其次,更广泛而言,在内战中成功与生存的前景极大地取决于其家族及地位。
当时第一批出现的大军阀,如袁绍、袁术和刘表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有着富饶的田产。他们的一些强大而短命的对手,如董卓、吕布和公孙瓒没有这般的社会地位,勉强身居高位,但其难以在与世家子弟的声望和力量的长期对抗中保全自己。尽管魏国的奠基者曹操出身望族,但这一优势要归功于其父曾被朝中宦官收养。所以,曹操的地位与财富需要他花费更多的精力并通过主动出击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