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宋朝的畸形商业繁荣?
长期以来,宋朝都有个华而不实的富裕形象。
但在虚假的外表之下,却是长期的积贫积弱。
由于国库连年入不敷出,只能对人民课以重税。畸形的商品经济发展,也不过是为以上需求买单。但通过数字增涨与后世脑补,足以勾勒出一幅人人欢乐开怀的盛世幻象。
在某些方面,号称重商主义的宋朝甚至不如后世的封闭明朝,与很多后世粉丝的期待是相差甚远。
商品经济真相
宋朝的商业税比例极高 实则是换种方式剥削农民
今人对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的想象,首先来自于古人记录的巨额商业税收入。
哪怕是在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阶段,临安的小朝廷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商业抽税增加到总收入的85%。然而在广泛的专卖制度前提下,庞大的商税都直接加在了商品价格本身,进而转嫁到以农民为主的普通百姓身上。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加重的还是底层人民负担。
宋朝自立国开始,就对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征收重税,使得商家必需提高价格才能盈利。
显然其所谓的重商主义模式,绝非我们所理解的市场经济,甚至是完全相反。此外,宋朝的关税也繁多且非常繁杂。农民们挑着自家出产的米粮、家禽、布帛和任何土特产到城里售卖,都需要交税。连商人携带铜钱离开原有地界,也需要向官府交税。
宋朝长期对大部分生活必需品进行征税
这样的重重盘剥,显然是不会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其结果就是只有为政府负担专卖业务的巨商,和有官场关系的官僚资本得以壮大,而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发展。所以,说宋朝商业发达或支持商业发展,根本就是网络历史发明家们的异想天开。
对比后来非常封闭的明朝,宋朝在某些方面甚至会显得更加滞后。
例如明人已经发展出办理存款、贷款、钱银兑换业务的钱庄。但号称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宋朝,却只有互相信任程度极高的商业合作伙伴,才能使用类似汇票的“便钱”进行商业活动。这也从侧面证明,宋朝的市场繁荣本身存在巨大水分。
种种限制让宋朝商人无法携带太多钱财出行
重商主义的水准
所谓重商主义,绝非扶持商业后就放任不管,任由“无形的手”去进行自然调控。
相反,重商主义非常注重宏观调控,
经常制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忽视国家征收商贸利益导致部分寡头坐大。但宋朝的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在与民争利,从有限的蛋糕中尽量多地抢夺份额。
虽然宋朝的国际环境比较简单,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也占据着大部分可耕作土地。
结果就周围势力的购买力有限,无法创造出对外贸易的巨大吞吐量。
加上宋朝还经常主动攻打对方,让贸易因战乱陷入停顿。于是,宋朝的工商业就只能主要聚焦于国内,这也是羊毛必须出在羊身上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同时,由于对外运输渠道限制,也让出口量受到自然限制。无论是扬帆出海的阿拉伯商船,还是依仗骡马的蛮族商团,都不可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大宗物流。
宋朝的交涉对象不多 无法大量开展外贸活动
贷款
任何成规模的远距离行商 都离不开贷款支持
既然要发展工商业,就不可能省去各类贷款帮助。
在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时期,宋朝也有过类似尝试。以检校库放贷,全国的都水监、军器监、律学、武学、国子监等机构,纷纷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到检校库。另外,朝廷代为保管的孤幼财产,也被用于放贷收息,更有现代银行揽储放贷的意味。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宋朝的蛋糕上限很难做大。
检校库放贷的目的当然还是以取利为主,且因封建时代管理体系的缺陷,必然会给将财产托付给朝廷的孤幼带来风险。但无论如何,这制度对于工商业发展还是有助益的。
最后,代商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官商勾结,官僚资本畸形强大。
所以,朝廷提供的较低利息贷款,与民间借贷产生竞争,使得许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受到损害。结果还是遭到抵制,执行情况也很难如意。
朝廷给予的低息贷款 很容易遭到民间金融的抵制
农业
重商主义国家 往往也非常重视农业发展
重商主义也不是忽视农业发展。
因为当亩产提高之后,土地就能较多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以保障工商业的需要。
因此,真正合格的重商主义国家,往往会出台政策限制土地无限兼并。最终目的是为本国留存部分自耕农群体,并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进而保护自身的税源和兵源。
这样的理念,落实到技术层面就是对基础设施的修缮。
但反观宋朝,居然在很长时间内都不重视水利设施的恢复。
朝廷根本不愿意出钱维护,以至于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这种情况直到被宋人骂为为罪魁祸首的王安石主政,才得到一定的缓解。他尝试推广农田水利法,以朝廷力量兴建水利。但在改革被打倒后,也在反攻倒算背景下被放弃。
加上宋朝讲究“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致使自耕农群体愈发贫穷。
很多人就只能投奔豪门大族,导致国家掌握的人口越来越少,合格兵源也迅速流失。随之而来的农业税税基减少,又迫使朝廷不得不通过严苛的专卖去盘剥底层百姓。这种典型的恶心循环,很快就让宋朝人手里握有大量购买力不足的货币,并扩充出大量没有战斗力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