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慎说新语
时事观察、社会纵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或致大脑变迟钝!这个小习惯的伤害不可忽视→ ·  21 小时前  
半岛晨报  ·  42岁胡歌,突传消息! ·  昨天  
环球时报  ·  紧急维修!这次,美军尴尬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慎说新语

蔡慎坤:外地人还能不能重返城市?

慎说新语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2-03 20:34

正文

驱离

一场暴风骤雨般的驱离运动,给这个城市留下一片废墟一片狼藉!那些虽然狭窄简陋的栖身之所,曾经还有温暖还有笑声,如今只剩下淡淡的伤感。

文/蔡慎坤

来自安徵的小伙子在这个城市开了十几年车,先是在多家公司开车,后来开神州专车,他说自从大批外地人离开,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不仅是房租涨了,想让老婆孩子来城里生活的愿望也落空了,更令他不开心的是,一日三餐的费用也增加了,以前吃个盖饭十来块钱,现在差不多翻了一番,以前一碗刀削面七八块钱,现在要二十多块了,一提起这些,小伙子一脸愁容。


当许多人都是城市的匆匆过客,就意味着许多人不会把这个城市当成家,更不会有所谓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一场暴风骤雨般的驱离运动,给这个城市留下一片废墟一片狼藉!那些虽然狭窄简陋的栖身之所,曾经还有温暖还有笑声,如今只剩下淡淡的伤感。


究竟有多少人在无奈中被迫离开,官方不会给出一个完整的数字,坊间只能凭空瞎猜,这场驱离运动是蓄谋已久还是突如其来?直今也没有一个说法。对群租房、批发市场和街巷小店的清理整顿,令这个城市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房租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几乎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蔬菜肉类禽蛋的价格都在上涨,物流、餐饮、快递的成本也在递增,这些成本毫无疑问都会以不同方式转嫁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而且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的贫富差距,放大马太效应。因为那些靠微薄退休金维生的中老年人群和弱势群体,对于物价的变动极为敏感,为了买菜、吃饭、理发等等日常生活需要,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钱,甚至走更远的路。

这种粗暴的管治方式也会波及影响到更多城市,甚至可能改变许多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营商环境?如果全国各地纷纷效法,所谓宜居和亲民的城市或不复存在。这种操之过急行独断专横的管治方式也会给城市留下许多难以破解的“后遗症”。对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来说,长期不能打破户籍壁垒,政府也应该为其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过去的暂住证和如今的居住证曾经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心中永远的痛。2003年,因暂住证引发的孙志刚致死惨案导致收容遣送制度废止,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在城市度过了相对和谐的年月,为城市的繁荣,为中国制造大国的崛起,为中国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流动人口外来人口都没有想到,当清理门户疏散人口屡屡成为新闻头条之后,繁荣的市场商铺和灯火阑珊的居住区,转眼间就被夷为平地,那些养家糊口的档口摊位小店说收就收说砸就砸说关就关了。那些为蜗居者提供床位的房子说拆就拆了,那些日夜为这个城市挥洒汗水的人说驱离就被驱离了!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从那个世界上最雄伟的建筑里常常传出来的声音,然而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清理运动,彻底击碎了许多外地人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理大城市病有没有别的选择?千百年来,许多达官贵人到了晚年,都会回到自己的本乡本土,许多科场失利无意仕途的读书人,也会回归田野,寻找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他们或教书育人,或从事乡村建设,对于乡村道德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或德高望重诚信义气,或主持正义办事公平,对乡村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远胜过暴风骤雨般的运动。

一线城市可否支持鼓励这个庞大的群体主动离开城市,让他们回到各地去发挥余热,而不是驱逐那些谋生打拚的外地人,外地人背井离乡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城市生存下来,如果说流动人口外来人口为城市衣食住行提供服务是所谓的非城市功能,那么未来谁为这些城市提供必要的刚需服务?



电影《柏林的女人》中有一句精彩对白:“到时候,我们都不再是人,而是人口,就是能带来经济增长的那种,而且是计划经济下的人口……”实际上,任何一个城市,除了名流权贵,还一定要有低收入群体的聚居区。这些聚居区并不等同于脏乱差,也不会因此损害一个城市的形象,居住在这里的人,依然有着同等的尊严和权利,也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匹配相应的公共服务,为其提供宜居、安全的生活环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