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维  ·  再见,CDN 巨头:Akamai 宣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材研究 | 周明学:改革开放40多年的教育成就不能这样书写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23 00:00

正文

某高中历史教材“选必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子目“学校教育的发展”中说:

“改革开放 40多年 ,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 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 ,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 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 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

这段文字介绍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的“改革开放40多年”,实际上到了 改革开放45年 ,因笔者手头的 教材是2023年7月第4次印刷 的,而这套教材在每年印刷之前都会作或小或大的修改。
备课时读教材这段文字,感觉就像读一名 职场新人头回写的汇报材料 ,着实有点意外。这段文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

其一,情况不熟,取材不准。

说“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依据或表现竟然是 “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这样一句十分突兀而又十分具体的案例 ,没有任何铺垫,也没有任何总说。高等教育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教育事业成就的主要代表吗?而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又是高等教育成就的主要表现吗?这样的取材,说明编写者对中国教育的情况和成就还不够熟悉,对教材文本的写作要求还不够明白。在这里,教育成就的总说, 不能取其一“点” ,不及其余,而 应该是对“面” ——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等中国教育体系的四大板块——的主要成就 进行适当的概括

另外 ,本课的编写者也不够勤快, 对“820万”这一数据也不进行必要的更新 。“820万”只 是2018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当年各行各业都进行了成就总结,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其中,总结出高等教育的一个成就就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1978年的16.5万人到 2018年的820万人 ,增加了近50倍”(参见陈宝生:《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8日第1版。黄荣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华读书报》2019年3月27日19 版。吴德刚:《中国教育的伟大变革——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学习与思考》,《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你写“ 改革开放40年 ”的教育成就,当然可以用“820万”,你现在明明是写“ 改革开放40多年 ”的教育成就,你还在用“820万”,仿佛“820万”这一数据也会固化似的,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有关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改革开放41年(即 2019年 )、42年(即 2020年 )、43年(即 2021年 )、44年(即 2022年 )、45年(即 2023年 )分别是 834万、874万、909万、1076万、1158万 ,每年都有变化和增长。这些变化的年度数据,在教育部官网等权威网站上都可以轻易地及时查到,一点也不难, 熟手的话,不用 分钟 。本册教材、本套教材其他很多地方的数据,都进行过必要的更新。如本册教材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数量用的是 2020年底的数据 ;2023年7月第4次印刷的“选必1”,其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中的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用的是 2023年的数据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的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用的是 2022年末的数据 ;2023年7月第4次印刷的“选必2”,其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中的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用的是 2022年底的数据 ;2023年8月第4次印刷的《纲要(上)》,其第30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的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用的是 2023年3月的数据 ;2023年12月第5次印刷的《纲要(下)》,其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中的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数量用的是 2023年8月的数据 ,亚投行的成员数量用的是 2023年4月的数据 。为什么改革开放40多年的教育成就就一直用改革开放40年的数据,2023年7月印刷的教材就一直用2018年的数据,的确不好理解——是因为教育不会受到关注吗?

其二,情况不熟,逻辑有误。
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句话上。教材说“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这里的“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应该包括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和不同年龄的成年人,他们“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应该是多元化的,如高中毕业生有读大学的“愿望与需求”,离退休人员有读老年大学的“愿望与需求”,而教材随后罗列的教育类型或者渠道中只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五种,并没有满足高中毕业生愿望与需求的“高等教育”,也没有满足离退休人员愿望与需求的“继续教育”, 这就犯了“不合事理”的逻辑错误 。出错的原因,可能是编写者对“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的含义没有切身的体会,更大的可能是编写者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含义和内容不够熟悉,以为罗列了这么多了,应该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了。

笔者推测,教材这段文字是编写者摘编自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的《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8日第1版)一文。陈文写于2018年年底,显然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作的。陈文共分“历史性转折”“历史性发展”“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化”“开启新征程”等五大部分,教材这段文字应该主要是取材于陈文的第四部分“历史性变化”。陈文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