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8日下午,在学术研讨会 “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作题为《面向全周期空间治理的街区更新规划实践》的主题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街区/社区更新作为衔接宏观尺度城市更新与微观尺度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中间平台,强调街区统筹、一张蓝图、项目引擎、民生为本、活力为源、持续更新、多元共治。刘佳燕教授分享了近十年来扎根海淀区清河街道进行社区规划实践的探索和思考,通过带领团队持续在地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创建“社区规划师制度”,担任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搭建“双师”协作平台,还进一步协助街道构建面向全周期空间治理的“ESPI”街区更新规划体系,形成技术方法、实施路径、治理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街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北京作为住建部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自2021年以来,相继发布了《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等更新指导意见及行动计划,明确了
以街区为单元
实施城市更新,科学编制更新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和更新项目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实施机制。
既往的更新主要有两类实践类型:一是聚焦城市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大尺度城市更新,其某些过度地产导向的更新策略,暴露出加剧社会和空间的不平等、忽视邻里发展与地方文化等弊端;二是小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多面临项目碎片化、缺乏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有限、运维关注不足、试点难以复制、社会资本参与有限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街区/社区更新作为衔接宏观尺度城市更新与微观尺度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中间平台,
体现出街区统筹、一张蓝图、项目引擎、民生为本、活力为源、持续更新、多元共治等特征
。不仅是空间更新,还同步整合经济活化、社会发展、生态修复,根本上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再造与优化,形塑高品质生活社区与活力街区。
新时期街区更新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适应多元主体协作的共治机制挑战
,街区更新的推进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主体的共同协作,如何充分发挥街道的核心枢纽作用,实现多维多元的统筹协调?
二是应对更新常态化的工作路径挑战
,为应对更新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特征,如何构建一种动态调整、滚动式推进的工作方式,更好把握机会窗口,适应项目资金周期和工作重心调配的变化?
三是实现多维复合目标的策略体系挑战
,为应对街区更新从单个地块到整个街区,从单项的环境整治向社会、文化、经济、治理等多维度拓展的需求,如何整合多元复合的规划目标与策略体系,实现激发街区活力、提升生活品质的根本任务?
近十年来,刘佳燕和她的团队扎根海淀区清河街道进行社区规划实践的探索和思考,通过持续在地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从试点社区的探索,到后续阶段街道层面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推广,致力于优化基层治理架构,聚焦社区民生事务,挖掘培育社区资产,强化社区赋能,以及助力社区参与微空间改造,推动综合品质提升。
清河街道是北京海淀区快速城镇化与人口迭代置换的典型区域,主要承担了邻近的大上地、中关村等高新技术园区的居住配套和生活服务功能,面临着从传统居住区向综合性、创新驱动型街区转型的挑战。这要求
社区规划师不仅要规划空间,更要思考如何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及社区活力提升
。
自2014年起,清华大学团队在清河街道开展“新清河实验”,
参与式社区规划
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强调整合推进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与基层治理创新;2017年,团队为街道量身定制了“1(规划师)+1(社工)+N(居民和志愿者)”的
社区规划师制度
,组建团队扎根试点;2019年,担任清华清河街道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进一步搭建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的
“双师”协作平台
,在街道层面推进制度创新、规划统筹、团队协作,在社区层面致力陪伴赋能、激发活力、提升品质,多维发力持续推动街区更新。
通过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努力连接街区、社区、小区乃至楼栋层面的不同主体,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参与,面对基层实际问题,通过规划寻找解决方案,探索实际可行的路径。团队从在地的工作中形成优化基层治理架构的议题,通过参与式活动挖掘和培育社区资产,强化社区赋能,通过赋能让居民们成为社区规划与参与的重要力量。最后再通过共创共绘共建等方式,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小微空间的更新与改造,实现社区社会和空间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面向全周期空间治理的 “ESPI” 街区更新规划体系
近年,面向街区可持续更新发展需求,与清华同衡规划院多个业务所共同协作,编制“清河街道更新规划”,协助街道构建
面向全周期空间治理的“ESPI”街区更新规划体系
,形成技术方法、实施路径、治理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街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1) Evaluation ——360°常态化社区体检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体检指标体系,向上对接城市体检,向下对接街道绩效评估管理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从8个细分维度,通过“两年一体检”的动态机制,精准识别和持续监测社区资源投放、建设成效、短板问题、特色优势;通过问卷、12345热线等广泛的公众参与途径,获取居民视角的真实感知与评价。通过问卷、访谈、工作坊、政务大数据等展开多种形式的广泛公众参与,力求评估贴近居民实际生活感受。
2) Strategy ——(1+6)x3的更新策略体系
以1张蓝图为中心,6个专项协同发力,在3个层面进行统筹谋划。针对街区最突出的问题和发展诉求,锚定包含产业、公服、交通、公共空间、社区治理、广告等在内的6个专项,发挥多专业跨学科团队优势,形成1个更新规划+6个专项规划的成果体系,分别从街区整体、近期重点片区、重点项目三个层面,在不同的颗粒度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3) Platform —— 基于多主体协作的更新实施治理平台
搭建由街道、责师、编制单位构成的更新规划专班,链接政府部门、专业团队、高校等资源,构建更新实施治理平台。围绕更新规划的编制-实施动态全过程,联动“双师”制度,聚焦活力街区塑造和可持续社区更新,推进多方主体协同参与。针对社区生活圈、慢行体系、儿童友好、绿色韧性等更新规划中的重点议题,开展多次互动工作坊,深化问题识别,定位关键区域,助力社区赋能,培育公众共识,孵化重点项目。
4) Implement-年度行动方案+动态项目库的滚动实施办法
梳理盘点形成街道潜力资源及项目一张图数据库。跟踪政策及街道诉求,制定年度行动方案,配合街道进行项目、试点的前期研究、整理包装、上报、资金争取等工作。建立动态项目库,明确目标、任务、时序、资金等,推进行动落实。以清河街道的儿童友好街区建设试点为例,从出行环境优化、活动场地提升、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推动儿童友好街区建设,通过整体策划、行动孵化、项目打包,助力海淀区申报全国第三批儿童友好城市,并形成重点示范项目。
最后,刘佳燕教授总结清河街区更新规划在机制、方法和内容等层面的创新和探索。
在机制层面
,搭建“专班+责师+社区规划师”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针对基层治理条块分割的问题,
搭建由街道、责师、编制单位构成的更新规划专班,
链接跨学科技术团队、高校等全方位资源,并以“双师”制度实现上下两级联动。
在方法层面,
探索面向全周期空间治理的更新规划技术体系
,针对更新的复杂性和滚动性等特点,探索搭建“一张蓝图+定期体检+动态项目库+行动方案”的规划服务体系,探索参与式规划路径,创新社区体检方法。
在内容层面,
以“五维提升+三个层面”多面向破解现实问题
,针对街道事务范围广内容杂的现状,提出五大维度提升策略的全方位引导,并从街区整体统筹、重点片区研究、关键项目论证三个层级整合施策,为基层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进而针对更新规划编制和实践过程中制度、技术和治理等方面的具体挑战提出了思考。
总结过去十余年在清河和其他多地的实践探索,是始终立足地方问题和真实发展需求,聚焦社区规划学科和实践领域持续迭代与延申的众力过程,综合时间、空间、系统社区发展的三个维度,全面响应国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的战略方针,最终致力于
构建多层级联动、全流程贯通、跨学科融合的社区规划与更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