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伴随着北京自动驾驶1.0阶段到4.0阶段的发展,北京市政总院发现在车路云场景下产生了许多数据,也不断的在挖掘这些数据的应用价值,今天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汇报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可以将智能网联汽车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尤其是政策支持下的行业发展。第一阶段的基本路径是重点发展汽车产业,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能力为主;第二阶段,除了关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也对交通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阶段,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车路云一体化不仅仅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更多地扩展到了交通治理和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
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过程中,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部位推动支持建设了19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和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打造7个国家车联网先导区,以及70多个地方级、企业级车路协同测试场、示范区。
最重磅的文件是今年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就应用试点的工作要求来看,我们总结了当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包括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立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完善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等,场景牵引和数据驱动在其中应运而生,并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要明确数据的来源是哪里、由哪些设备来产生数据、形成了哪些格式等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内容才能让数据在不同场景、不同业务主体部门中发挥出更大价值。经分析得出,数据来源包括车辆数据、路侧基础设施数据、交通管理数据、用户交互数据、移动设备数据、外部环境数据、通信网络数据、高精度地图数据、仿真数据,以及车路云形成规模后形成的一系列运维数据等,都会在车路云规模化应用中起到积极作用。
但有了数据之后,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泛化应用上会存在挑战,车路云一体化数据具有多样性、规模化、非结构性、流动性、涉密性等特点,多样性是指车路云一体化数据包括汽车基础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交通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大量车主的身份信息、状态数据、行为数据等;规模化是指融合来自汽车、道路、天气、用户、智能计算系统等多方面的海量数据,数据类型众多、总量大,给数据治理带来很大挑战;非结构性是指不同来源数据格式不同,数据的非结构性和非标准性给数据聚合或拆分技术,以及权限管理、安全存储带来挑战;流动性是指大量数据在用户端、车端、云端等多场景交互,且具有跨行业共享交换特点;涉密性是指高精地图数据可能涉及涉密测绘成果,需要依法分级管理。
数据运用的前提是数据治理,当前数据治理也面临着挑战,包括缺少数据标准与规范,数据采集、识别与处理难,数据跨域拉通融合链路长且复杂,不能及时响应更丰富的场景,在高效挖掘、有效利用海量数据上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等。可从政策文件中查看国家对数据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类。
一是国家安全战略。比如2016年提出大数据安全管理相关制度,2019年提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2021年对个人信息的收藏、存储、使用、加工、传输等进行了规范;
二是车联网行业要求。比如2021年提出要规范数据开发利用和共享使用,2021年印发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旨在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2022年提出了数据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等;
三是数字中国战略。数据不仅仅是面向应用服务,更多的是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价值延伸,提出了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比如2024年国家数据局提出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数据资产化是将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数据资源化,进而形成数据资产,通过数据要素市场产生价值,数据资产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原始数据是指任何以电子或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但并不代表这是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是经过一系列加工形成的延伸物,能够承担运营决策,数据资源经过上升后成为数据产品,数据产品是具有商业或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最后得出的数据资产是具有明确的业务价值,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并且能够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北京市政总院此前积累了大量的设计文本、设计图纸、仿真模型等,目前正在围绕这些数据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工作。
为更大挖掘数据资产的商业价值,我们将数据资产价值化划分为9个关键节点。
调研规划需求分析,要先做需求调研,先摸清家底;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为后续数据汇集和数据再挖掘奠定基础;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基于数据采集管理规范、数据开发规范,整合异构数据,实现从端到端的数据管控;数据模型设计,针对数据模型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对数据加工和投入才能具备据数据资产入表的基本条件,数据处理就要面向车路云相关的服务场景进行落地,比如诊断、预测等,这些场景未来有可能推送到自动驾驶和网联车辆上,实现数据处理应用闭环;质量稽核,进行数据质量校核,打造优质数据资产;服务共享,完成场景业务闭环后,数据的目的是提供泛化维度服务,服务对象不单是车辆,也包括交通治理和城市治理;资产管理,可以面向于个人企业,在数据平台上实现业务闭环;数据应用,将数据资产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比如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中涉及的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市政管理等。
研究分析多个行业案例后,提取了有关数据和场景,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应用场景。
路网运行监测。传统模式下进行路网运行监测基本基于交通调查,或者抽样浮动车来进行交通指数分析和拥堵溯源,在自动驾驶背景下,数据的铺设点位、覆盖面、颗粒度会更加丰富,因此路网运行监测能够从“看得见”向“看得全、看得准”转变,这是数据在提升监测效能方面的重要内容。
视频监控和应急处置。现有视频监控对事故高发点位等固定位置进行监控,存在大量监控盲区,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路侧设备能够补充部分监控盲区,使得视频监控更加全面,进一步实现实时响应。
交通流量分析与车辆溯源。传统交通流量溯源的数据来源于浮动车和手机信令,而运用车路云一体化数据为现状路网交通量分析、出行特征研判提供支撑,溯源会更加精准和细致。
交通规划及设计决策服务方面。我们一直以来倡导问题分析、成因研判、仿真推演、运营仿真决策、现状问题体检的业务闭环,形成业务闭环后,能够为未来交通需求预测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而缺乏数据的区域也可以通过其他类比区域的数据分析进行借鉴,提高项目决策的支撑力度。
比如针对灭火救援、抢险救援等达到一定等级的突发事件,通过救援单位与交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基于“联勤联动”和“交通信号保障”等手段,确保任务车到达每个路口时均能实现绿灯通行,使任务车辆到达目的地时间极大缩短,一路护航的实施更加及时有效。
低空经济模式和车路云一体化模式有类似的地方,比如低空经济需要建设地面基础设施,车路云的设备或通信网络能够为低空经济提供基础,而无人机的视频摄像探头也可以作为补充信息源,为车路云场景提供更好的输出,两者属于双向奔赴。
企业要对自身数据进行盘点,明确数据有哪些,数据的所有权是谁,同时需要明确是否为数据进行了二次加工产生了人工费,由财务专家、法务专家、数据专家、行业专家共同研判,研判完成后,研究数据支出包括哪些的内容,把达到数据资产可定义的状态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可以为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作为存货可以对外进行二次销售,相当于把数据二次价值化。
数据资产入表更多是企业自身行为,如果要评估数据价值,还需要进行数据产品登记,由外部环境对数据价值进行评估后再去交易,交易包括数据资产增信、质押融资、保理、作价入股、资产证券化、信托等,产生二次经济效益。2023年,某数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完成超30亿条智慧交通路侧感知数据资源资产化并表工作,所以在探索车路云一体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自身数据进行全面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