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药渡
药渡以自有药物大数据为依托,对上市及临床在研药物、药物研究进展和重要药物市场商业动态作出信息整合分析,传递最新最快最具价值的药物创新一手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明康德  ·  超21亿美元!艾伯维达成抗癌免疫疗法合作 ·  2 天前  
药明康德  ·  开发潜在“first-in-class”单抗 ... ·  2 天前  
药渡  ·  2024年,安进的弃子管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药渡

喜欢的音乐类型能反映你的思维方式?研究发现:基因上易得心理疾病的人更热爱音乐,并达到较高艺术成就,且音乐偏好能反映两种核心能力

药渡  · 公众号  · 药品  · 2025-02-13 07:30

正文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尽管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语言障碍仍然是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因为说着不同的语言,往往难以直接交流思想与情感。然而,有一种力量却能够跨越这些无形的边界,那就是 「音乐」。


正如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所述:“没有音乐,生命将是一种错误。”


然而,尽管音乐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但那些喜爱音乐的人群,例如专业音乐家、业余爱好者以及钢琴家、小提琴演奏家等,都似乎比普通人更易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等。之前,网络上也有一个很火的深夜“网抑云”的说法,某些旋律、歌词似乎特别能勾起我们悲伤的情绪,让人不禁陷入深思,甚至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那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一定的联系呢?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一项研究就深入调查了音乐参与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音乐爱好者面临更高心理健康风险的现象,还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共享的遗传影响(即遗传多效性)或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具有较高多基因评分(指向主要抑郁症和躁郁症)的个体更有可能从事音乐活动、练习更多音乐并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水平。


为了探究音乐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样本——双胞胎。双胞胎研究的优势在于,他们共享相同的基因和环境背景,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遗传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涵盖了5,648名瑞典双胞胎,收集了他们的音乐参与情况(如是否演奏乐器、练习时间和音乐成就)、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基于全国患者登记的精神疾病诊断)等详细信息。


音乐爱好者更容易感到情绪困扰?


初步分析显示, 在不考虑遗传因素的情况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人群中抑郁症状和类似精神病体验的发生率更高。 然而,这种关联在临床诊断中并不明显。换句话说,虽然“玩音乐”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情绪困扰,但这并未显著增加被正式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概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艺术成就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关联。 那些在艺术领域(包括音乐、舞蹈、写作等)有较高成就的人,无论是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被医生诊断出的心理疾病,都比普通人多。 相反,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成就或者经常运动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反而更好,得病的也少。这一结果表明,音乐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简单,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图1. 生存分析中音乐参与、音乐练习量、音乐成就、艺术和科学成就、体育参与及体育练习量对注册心理健康诊断的影响的风险比(HR)


遗传风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遗传因素在音乐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他们发现, 那些基因上更容易得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更有可能去参与音乐活动,并且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这一结果表明,音乐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可能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更有趣的是,这种关联在排除了那些真的得病的人之后依然存在。也就是说, 即使一个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他的基因显示他有较高的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风险,他仍然更有可能去“玩音乐”。 这表明,音乐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遗传联系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个体是否真的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 那些基因上对音乐特别敏感的人(例如,天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更敏感的人),得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 并且这一结果与他们是否真正参与音乐活动、或者参与了多少音乐活动并没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从未接触过任何乐器,只要其基因显示他对音乐非常敏感,他就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遗传因素在音乐参与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作用。


图2. 多基因评分(PGS)对音乐参与、音乐练习量、音乐成就、艺术和科学成就、体育参与及体育练习量的影响的比值比(OR)或标准化回归系数(β)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最后,研究人员探讨了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试图确定,音乐参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因个体的遗传易感性而异。换句话说,那些基因上更容易得抑郁症的人,通过接触音乐、热爱音乐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安慰?


结果却出乎意料: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心理健康并没有显著影响。无论一个人的基因风险有多高,音乐参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音乐参与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可能受到其他未明确的因素影响,而非仅由遗传易感性决定。


图3. 一般音乐性多基因评分对注册心理健康诊断的影响的风险比(HR),以及对自我报告的抑郁和精神病样体验的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和p值


总之,这项研究表明, 音乐参与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部分是由共同的遗传因素驱动,而不是直接因果关系。 音乐参与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但不限于遗传背景、个人经历及其互动。


不过,这仅仅是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音乐似乎还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差异。比如,有的人偏爱安静舒缓的音乐,而另一些人则热衷于激昂高亢的旋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音乐会带给不同的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项研究表明, 这种对音乐的偏好差异不仅仅是个人品味的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情感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不同。


David M. Greenberg及其团队通过两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揭示了人们为何会对不同类型音乐产生偏好。他们的研究发现, 这种偏好与两种核心能力密切相关:共情(即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和系统化(即分析和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柔和、温暖的音乐,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强烈、高能量的音乐。这些差异甚至可以归结为不同的“认知脑型”。


研究1:共情与音乐偏好的关系


研究1中,研究人员邀请了超过2000名参与者,分为四组,让他们聆听各种风格的音乐片段,并报告他们对每种音乐的喜爱程度。同时,每位参与者还完成了一份问卷,用于评估他们的共情能力(即共情商数,EQ)。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共情能力强的人和共情能力弱的人在音乐偏好上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共情水平与音乐偏好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那些共情能力较高的人(我们称之为“共情者”)更倾向于柔和、温暖且情感深沉的音乐类型,如R&B/soul、成人当代和软摇滚。这类音乐通常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相反,共情能力较低的人(我们称之为“非共情者”)则更喜欢强烈、紧张且高能量的音乐类型,如朋克、重金属和硬摇滚,这些音乐往往带来兴奋感和活力。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中,还在具体音乐风格内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摇滚音乐的选择上,共情者依然更偏爱柔和的摇滚,而非共情者则更喜欢激烈的摇滚。同样地,在爵士音乐领域,共情者倾向于选择柔和、温暖的爵士,而非共情者则更喜欢复杂、高能量的爵士。


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的共情商数普遍高于男性,但这并不影响共情能力和音乐偏好之间的关系。 即使考虑到性别因素,共情者仍然更喜欢柔和的音乐,而非共情者则更倾向于强烈的音乐。 研究进一步考虑了“大五人格”模型,结果显示,共情与音乐偏好的关系独立于个性特征,即使控制了个性因素,共情者和非共情者在音乐偏好上的差异依然显著。


图4. 同理心商数与音乐偏好的关系


研究2:系统化与认知“脑型”对音乐偏好的影响


为了深入探讨系统化能力及认知“脑型”如何影响音乐偏好,研究团队进行了另一项研究。系统化能力指的是分析和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本研究招募了353名参与者,通过填写共情商数(EQ)和系统化商数(SQ-R)的测试,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认知“脑型”:

E型(共情型): 共情能力高,系统化能力低。

S型(系统化型): 系统化能力高,共情能力低。

B型(平衡型): 共情和系统化能力都比较平衡。


随后,这些参与者也聆听了多种风格的音乐片段,并报告了他们的偏好。研究发现, 系统化能力较高的人(S型)更喜欢强烈、高能量的音乐,如朋克、重金属和硬摇滚。而共情能力强的人(E型)则更倾向于柔和、温暖且情感深沉的音乐,如R&B/soul、成人当代和软摇滚。 这一发现与研究1的结果一致。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E型和S型人在音乐具体属性上的偏好差异:E型人更喜爱低唤醒度(如温柔、温暖、深沉)和情感深沉(如悲伤、诗意)的音乐,他们偏好的音乐通常包含弦乐,听起来非常柔和。相比之下,S型人则更喜欢高唤醒度(如强烈、紧张、刺激)和积极情感(如振奋、活泼)的音乐,他们偏好的音乐常包含电吉他、铜管乐器,节奏快且声音响亮。


研究表明, E型和S型人在音乐偏好上的差异极为显著。 例如,E型人对柔和维度(Mellow,如柔和、温暖的音乐)的偏好明显高于S型人,而S型人对强烈维度(Intense,如强烈、高能量的音乐)的偏好则明显高于E型人。这种差异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均有所体现,无论是摇滚还是爵士。


图5. 认知“脑类型”对音乐维度的平均偏好


总之,该研究揭示了音乐偏好不仅仅是个人品味的问题,它与我们的认知风格(共情和系统化能力)密切相关。共情能力强的人更倾向于柔和、温暖且情感深沉的音乐,而系统化能力强的人则更喜欢强烈、高能量的音乐。而这种差异甚至可以归结为不同的“认知脑型”。


综上所述,这两篇论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深入探讨了音乐偏好的心理学基础。小编觉得,热爱音乐的人就像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一种感知生活、交流情感的独特方式。通过这门神奇的语言,我们能够跨越时间与国界,在共鸣中找到安慰,在旋律中感受到力量。


最后,希望每一位热爱音乐的朋友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共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