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综艺报
《综艺报》以独特视角透视国内外传媒娱乐产业热点,关注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公司及产业领袖,梳理产业脉络,发现产业趋势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易说钱  ·  这张纪念钞,终于涨了! ·  8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4.7-4.14梦幻启程 ·  14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前Nike旗下「潮牌卫衣」火遍欧美?!竟不到百元! ·  22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家里的保鲜膜扔掉吧!万物皆可封的真空封口机, ... ·  3 天前  
创意铺子  ·  医院康复科,被打工人爆改成了健身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综艺报

美食类纪录片还有哪些创作可能?

综艺报  · 公众号  ·  · 2019-11-20 22:12

正文



经过多年发展,美食类纪录片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展现食物制作、食材采集的科普型创作手法,开始出现更为多样的细分类型。


近年来,伴随“舌尖”下的美食文化市场逐渐扩大,美食类纪录片也在不断创新创作方向,用更加新颖的视角为观众提供视觉盛宴。


经过多年发展,美食类纪录片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展现食物制作、食材采集的科普型创作手法,开始出现更为多样的细分类型。在弥漫着烟火气的《早餐中国》等贴近普通人生活视角的美食纪录片逐渐成为大众审美主流的同时,以融入故事化内容、探索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为主要特色的作品也出现在观众面前。对于美食类纪录片而言,始于美食、终于文化是此类作品的普遍特征,而更大的共同点是它拥有无限的创作可能。


多视觉 “美味”


了解食材的原产地,感受食材经过加工后产生的奇妙变化,以视觉触达与美食相关的五感,成为美食类纪录片为观众带来的主要收视感受。而近期正在腾讯视频及爱奇艺播出的两部美食类纪录片,却在为观众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尝试融入更为多样的故事化表达,寻找更高层次的内容突破方向。


来自英国、深爱中国美食的主持人大米(Jamie Bilbow)在腾讯视频播出的美食纪录片《奶奶最懂得》中,走访了中国安徽、浙江、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共计8个地区,探访了16位奶奶和她们的中国特色食材。他在片中一边学习美食的制作,一边尝试进行中西合璧式的菜品创新。同时,这位来自遥远异国的大厨,通过独特的交流技巧,让奶奶们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她们的生活态度,为美食赋予更加人性化的生活元素。


由爱奇艺小明工作室出品的宴席文化纪录片《中国宴》则通过聚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宴席形式,以“宗”“庆”“诞”“族”“喜”“聚”等不同主题元素的各色仪式流程,记录中国人情故事,挖掘宴席背后的礼仪、社交、风俗、情感等多维度文化传承。全片从不同形式的宴席出现的原因进行挖掘,伴随仪式的进行,解读每个环节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为观众介绍贯穿中国文明史的各色宴席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人文元素积淀,以及宴席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两部作品以与美食相关的故事和贯穿其中的文化传承作为创作主题,尝试在美食、美景之外,发掘更具情感共鸣效应的叙事切入点,为美食类纪录片寻找能够快速触达观众内心的呈现方式。


“鱼和熊掌”可兼得


美食类纪录片创作初期,大多作品习惯将多视角镜头展现食材之美和厨艺之美作为创作方向。伴随市场的发展,美食类纪录片逐渐出现更为多样的叙事手法,讲述生活中与食物相关的故事。《早餐中国》中的一餐豆浆、油条,《天下一锅》中的一碟鸭血、黄喉,都在向观众展现充满烟火气息的饮食江湖,而听故事的人,有时也正处在江湖之中。


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作品究竟是讲美食,还是讲故事其实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爱奇艺负责泛文化内容自制的小明工作室负责人王晓虎认为,在此类纪录片中,美食和故事都属于视觉元素的范畴,二者其实并不冲突。创作团队需要根据拍摄素材和现场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在美食和故事之间寻找到可以形成互补的一个平衡点。“对于创作者来说,美食和故事是共存的,无论偏向哪个层面多一些,只要信息量足够,就可以把观众留下。”



《中国宴》导演刘通也认为,作品的内容侧重点主要还要看前期策划过程中的选材和定调,创作者会根据既定的创作方向,结合实际拍摄情况,设计相应的内容呈现主题。“中国美食和文化关联度极强,讲美食就避免不了要讲故事。”


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奶奶最懂得》制片人朱乐贤认为,中国美食和文化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中国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采访中提到,陈晓卿曾经把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最基础的是满足人类能量需求,获取生存的基本能量;二是实现温饱;三是吃得好,满足口舌之欢,这是目前大众追求的新方向。“我们的美食类纪录片则是在口舌之欢和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将美食和文化结合在一起。”


对于大米来说,融合文化、融合人物故事能够让自己创作出一个更有层次感的纪录片。“有美食的制作、有食物、有故事,还有文化的碰撞,这些融合为《奶奶最懂得》赋予了独特的质感和魅力。”

多样化创作尝试成创新趋势


不同于西方同类纪录片或综艺节目主要集中在演播室拍摄,内容更为偏向美食制作的创作手法,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在重点关注美食、美景之后,不再满足于视觉效果带来的收视体验,开始寻找更为多样的创新方向。


朱乐贤认为,美食纪录片的创新方向大致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类型突破等几个方面。在技术层面,全新的拍摄手法、新的设备以及刚刚出现的如4K、8K的科技,能够为纪录片创作者带来拍摄技法上的革新。如《风味人间》使用了显微摄影或者超微摄影,《蓝色星球2》依托摄潜艇的技术迭代,为观众提供更为新鲜的画面内容。


内容的创新更多影响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奶奶最懂得》中,主创选择了奶奶这一社会角色作为主角,是同类作品中较为新颖的主角设计。同时启用大米这位“老外”主持人,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类型创新中则包括如《早餐中国》和《风味原产地》式的短视频突破,通过几分钟的内容,为观众提供精炼而快捷的观看方式。此外还有针对宵夜、早餐等内容品类上的创新选材。


王晓虎表示,美食类纪录片在内容上的垂直细分已经成为趋势。无论是已经播出的《天下一锅》《炉火江湖》,还是轻体量的《此食此刻》,甚至包括爱奇艺即将推出的聚焦早餐的美食类纪录片《无饭不起早》,每部作品都是基于美食的细分领域展开创作。


对于观众而言,关注不同领域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创新视角为大家提供全新收视感受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社会观察视角。有网友在《奶奶最懂得》下留言,“看到一个老奶奶长得很像我已经去世五年多的奶奶,暂停画面看了下,充满怀念的哭了。建议现在的年轻人多多陪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别总是等到失去了才懂得回望,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中国宴》获得观众称赞,认为“岁月可以变迁,但文化一直被传承。”因此,相信依然在创新道路上前行的美食纪录片,能够凭借和观众在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继续收获观众期待,寻找更多的市场化内容表达方式。




购买请见微店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