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949746亿元!4.8%↑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人民日报招聘! ·  5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web端是生产力平台,主要用来提升工作效率。 ... ·  5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网购时,直接找人7折代购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新书推荐 | 《音乐三千年》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14 08:15

正文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被很多人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复杂的理论,漫长的历史,交错的人物……无一不在增加我们靠近音乐的成本,延迟我们感受到这种美妙体验的时间。


湛庐君今天就要推荐所有爱音乐的人来读这本新书《音乐三千年》!


噪音是如何变成美妙的音乐的?记谱法的发明源自怎样曲折的故事?爵士乐为何会从美国一路火到巴黎?中国古代哲学又如何影响着世界音乐进程?


突破传统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主题”式的书写方式,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到性别的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合流等10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本书由北京大学名师、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毕明辉倾情翻译,译本语言汪洋恣肆、优美通达,且根据中国读者的需要添加丰富生动的译者注,帮助读者多面、深入地理解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今天,湛庐君与你共读这篇译者序,共同感受音乐中智识与情感的融合。





智识与情感的融合

文 | 毕明辉

来源 | 《音乐三千年》译者序




本书作者斯图尔特·伊萨科夫先生的名字,对中国音乐专业或爱乐读者来说不见得非常熟悉。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他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最新著作。


伊萨科夫先生在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音乐评论、音乐史论等多个领域都被公认为当代卓有建树的饱学之士。他的原创作品、改编作品等,由著名的G. Schirmer、Boosey & Hawkes、Carl Fischer等公司出版;他早年先后攻读哲学和音乐双专业,同时还是著名爵士钢琴大师罗兰·汉纳(Roland Hanna)的入室弟子。伊萨科夫活跃的身影常现于美国室内乐学会音乐节、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俄罗斯莫斯科当代艺术节、美国波特兰钢琴艺术节、“音乐@门洛”音乐节、迈阿密钢琴音乐节、吉尔莫国际键盘音乐节、意大利都灵九月音乐节、吉娜·巴考尔基金会音乐节、范·克莱本钢琴艺术研究院音乐节,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布雷德伯里科学博物馆、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跨界学术文化活动中。他的钢琴音乐曲目涵纳古典与爵士,以精彩的即兴演奏为业界称道——借用爵士钢琴大师安德烈·瓦兹(André Watts)的评价来说:

他的演奏极具创造性且灵动,细腻而辉煌,别具一格的音乐语言与钢琴水乳交融,创造出非凡的演奏深度,揭示出人类音乐表演艺术的内在美!

伊萨科夫长期以纽约为中心,兼职不同课题与不同程度的专业音乐教学,更以乐评家、研究者和主旨演讲人的身份,频繁出现在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林肯中心等各类顶尖活动中;而在《华尔街日报》《音乐美国》《文学评论》《纽约时报》等一线报纸期刊的专栏或副刊中,伊萨科夫的评论文字与批判观点经常成为相关主题的代言;作为著名表演艺术学术期刊《今日钢琴》的创刊人之一,长达30年之久的辛勤劳动令他成为当代钢琴文化与历史的见证人。


总之,伊萨科夫高度综合的学养令他在不同专业与身份间自如切换,他的从艺理念和事业取向可谓不由恒蹊、独树一帜,集创作者、表演者、研究者和评论者为一身,给人以融会贯通的宏阔之感。


《音乐三千年》是伊萨科夫的第四部专著,与之前的三部著作《当世界停下来倾听:范·克莱本冷战时期成就及影响》When the World Stopped to Listen:Van Cliburn’s Cold War Triumph and its Aftermath、《钢琴博物志:乐器、音乐与音乐家——从莫扎特到现代爵士》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iano:The Instrument, the Music, the Musicians——From Mozart to Modern Jazz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和《乐律:音乐如何成为西方文明伟大思想的战场》Temperament:How Music Became a Battleground for the Great Mind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一脉相承,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它所展示的历史锐度、文化理性、音乐体验、构思技巧、撰述风格和艺术功底,都令人印象深刻。


《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玛莎·安妮·托尔(Martha Anne Toll)认为:

伊萨科夫作为一位钢琴家和作曲家,既从事音乐表演、写作和讲学,又深入研究历史。该书讨论了今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西方音乐创新的种种来源……《音乐三千年》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涵盖了数量惊人的材料。

《纽约客》的看法相同:

这部历史著作跨越了广阔的领域,在艺术家之间建立起意想不到的联系……变革精神在11世纪教士圭多对记谱标准化的改革运动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彰显。伊萨科夫的书写不断帮助我们重新看待已然司空见惯的事物。

乔治·肯德尔(George Kendall)在《书单》以最高星级评论强调伊萨科夫的博闻和创造力:

包罗万象……以音乐将人类未来的创新与历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联系起来……《音乐三千年》令人陶醉,给人启迪,是一部反映人类创造力、艺术性和‘变革精神’之声的鼓舞人心的编年史。

《科克斯书评》进一步指出:

伊萨科夫如音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今天依旧非常有价值。对于想要快速了解西方音乐主要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充满了令人难忘的乐史趣闻。

然而,《音乐三千年》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旧事撷英,也不是一部仅按学术规范写成的历史著作。伊萨科夫力图在普及和学术之间实现优雅的平衡,将漫长的西方声音演进历程集中在十几个具体主题之下,前后勾连,纵横汇聚,仿如一幅其所希望实现的太极图——一仪为音乐历史的伟大时刻,一仪为影响音乐发展的作用力。两仪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在一种此消彼长、相生相克的转化中,营造出宏大的动态张力。书中有一种平和而客观的态度,不做主观价值评判,也不强行设定审美标准,没有刻意按照音乐史学的常用路径去描述风格和记录知识,尽力基于对“变革”这一概念的理解娓娓道来,以问题的方式呈现音乐历史的变革,从而发人深省,令读者从新的角度和维度去认识西方音乐与声音的演进。最后一章以“中国”为主题令译者颇感好奇,在与伊萨科夫先生通信交流后感到释然,其原因在他本人所写的中文版序中有专门说明。


身为资深乐评人与音乐史学者,伊萨科夫的写作与以执笔为主业的哈罗德·勋伯格(Harold Schonberg)、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等人,以及与以执教为主业的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等人均有所不同。这种在史观、史料、史撰等方面所持态度与风格存在的差异,对西方音乐史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扩充,这也体现了该书的另一重价值。著名的《图书馆杂志》书评家约书亚·芬尼尔(Joshua Finnell)说:

与伊萨科夫以前的书一样,这本书叙述范围很广,交织着历史、政治和音乐传记,既有轻松感,又有信息量。无论读者是音乐学家还是休闲爱好者,都会喜欢这种对西方音乐历史发人深省的探究。

而伊萨科夫尤为擅长的、带着乐感的历史写作则在该书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质朴的想法》Rough Ideas一书的作者、钢琴家斯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键盘上的反思》Reflections from the Keyboard一书作者戴维·杜巴尔(David Dubal),以及加布里埃拉·蒙特罗(Gabriela Montero)、比尔·查拉普(Bill Charlap)、迈克尔·哈里森(Michael Harrison)等一批作曲家和钢琴家都认为:

伊萨科夫是一位风格细腻的爵士钢琴家,同时也是我们最好的音乐作家之一——他的耳朵覆盖整个西方音乐。《音乐三千年》带我们游览了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这两个广阔而又不断发展、充满变化和高潮的天地。伊萨科夫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向我们提供了文化的语境和无价的感觉,令读者置身于叙事的中心。

此外,《音乐三千年》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令人体悟到一种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范。伊萨科夫的笔端时时透露着一种将智识与情感完美融合的乐评标准。“从歌剧的诞生到爵士乐与比波普的爆发,再到后来的中国演绎者、性别解放及其他方面的呈现,伊萨科夫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旋风式的旅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阐释了不断重现的艺术主题。他用叙事性的散文做到了这一点,在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中引起了相同的共鸣,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文学才华。”萨拉·戴维斯·比克纳(Sara Davis Buechner)在《音乐美国》中的评价可谓非常中肯,书中极富诗意的文字令译者时常感到如与艾略特对话。而那些唯有对音乐了然于胸方能在行文造句中传递出的精妙体验,无疑更会令人叫绝并为之留恋。


书中欠妥与不当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简史,全书以昂扬的基调、优美的语言,呈现了丰富海量的音乐知识、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每场音乐变革所引发的里程碑式的改变。


阅读本书,你将亲临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大师的创作现场,你将见证音乐与政治、文化和经济融合共进的恢弘历程,你将领略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余种音乐风格,你将获得一份世界经典曲目清单,你更将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音乐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的。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