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至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大科主任丁邦晗教授关于
“在全省主要公共场所配置AED、提升急救成功率”
的提案获评政协广东省委员会2019年优秀提案。
据了解,中国每年有
55万人
因心脏骤停而猝死,救治成功率不足1%。
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和第一时间电除颤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其中,室颤是绝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均可出现的心律失常,电除颤是治疗室颤的唯一有效手段。
同时,目前我国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配置率低,会使用AED的人员更低均影响了救治成功率。
AED是非专业人员可以方便使用的急救设备,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是医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急救不可或缺的设备。
绝大部分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
广东除深圳外,大部分城市AED配置率极低,极大地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因此,丁邦晗教授提出了“在全省主要公共场所配置AED、提升急救成功率”的提案。
第一,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
人流多,集会多的地点往往是心脏骤停发生率较高的地方。
需要经过调研后科学配置,包括固定配置和临时配置。
以下地点和场合是 AED 配置的首选,但不仅限于此。
1、固定配置:
1)机场、地铁、高铁、火车等运输站点;
2)老人院、养老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
3)各类办公楼(包括政府机关及其他)、酒店、大型购物场所和公共游乐场所等;
4)学校及大型社区等。
2、临时配置(专项保健机动配置):
1)大型集会或会议;
2)马拉松等体育运动场所。
第二,加强对AED使用的培训
1)AED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必要的培训有助于更加准确、安全地使用。
建议由提供设备的厂家义务培训和从事急救的急诊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相结全的方式,也可录制标准的使用视频供公众自行学习。
2)建议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加强对急救和AED知识的传播。
配置更多的AED,鼓励更多的公众第一时间参与到心肺复苏的自救互救中。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专业医护很难短时间内到达。
能不能挽救生命,很大程度取决于“黄金4分钟”内及时施救。
如果有患者突然晕倒,可通过拍打其双肩,大声在其双耳呼喊,确认患者有无反应,反复扫视患者头部到胸部至少5秒钟,但是不超过10秒钟观察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如果无反应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的方式是:
两手掌掌根部位重叠,手指翘起,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标准身材成年男性,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要保持在每分钟100次到120次(大概是最炫民族风的节奏),间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每次按压后,让胸部恢复到正常位置。
在做胸外按压的同时,要尽快找人帮忙找到AED。
如果AED就在患者倒下的傍边,更应立刻使用AED帮助。
AED可以自动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除颤(电击),并且实施电击,是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利用其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