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一上班就浑身难受」说的是你吗? ·  昨天  
壹心理  ·  MBTI有那么多人相信,真的靠谱吗? | ... ·  3 天前  
武志红  ·  你的气质,会吸引什么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难产”14个月,高太爷终于开社群了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09-25 12:35

正文



这是“70分意志力训练营”第二期,如同上面的留言评论,也是最后一期。


开始也是结束!


在正式介绍训练营之前,老高先回答大家的2个疑惑。


1、为什么只开两期?真的是因为时间吗,还是因为不好招生?


先说下第一期的数据,我原计划10天的招生时间,结果不到48小时就爆满。为了控制招生人数,最后100人,价格上调了200元,名额还是很快就被抢光。


意志力训练营确实很有市场,可是,今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从抑郁恢复以来,思考了很多,阅读了很多,学习了很多,所以,需要整理的东西非常多,做意志力社群是我的执念,但限于时间,也只能给它两期了!


很遗憾!


真的有一种很遗憾的感觉!


不仅仅是因为,辛辛苦苦整理的知识体系只能传播两次,更因为,意志力社群凝聚了我太多的心血。


不说之前14个月的准备,也不说第一期社群期间的付出,仅第一期社群之后的复盘,我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导致原计划九月初的训练营,被拖到10月份。


我很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因为时间太宝贵了,要做的事情又太多了!


但我也愿意“空耗”,愿意用更多的时间,获得更好的优化和提升,因为:


信任太宝贵,且行且珍惜。


2、第一期社群质量如何呢?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说实话,也是老高最关心的,给老高压力最大的!


据我的调研,很多第一期学员,甚至连招生文案都没看完就直接报名,而给出的理由就是信任,对老高的信任


沉甸甸的信任,就是沉甸甸的压力,这是把双刃剑,我算是体会到了!


社群究竟做得如何呢?


在社群其间,其实我也没底,每次在群里互动,还有小伙伴们私发我的消息,都说收获很大,但这是不是出于礼貌,或者是一种生存者偏差?


我真的不知道。


直到我看到一个数据。


第一期社群于8月29日结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内化知识,更好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额外的、免费的“21天福利营”,小伙伴们自由选择是否参加。


他们会参加吗?

有多少人会愿意再拿出额外的21天时间跟我学?


虽然训练营结束了,但对于我而言,真正的考核才刚刚开始!


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每个人的精力都非常宝贵,在这样一个时代,时间、精力、注意力比钱可贵多了!


我的训练营真的值得小伙伴们再付出额外的21天吗?


我做了一个内部的随机调查。



问:老高为了让大家内化学习的知识,开设21天的练习营,让大家免费参与。你愿意报名参与吗?(需交押金)


98.46%的人选择了肯定的回答!!


我的心终于放在肚子里了!


太惊心动魄了!


信任不易,且行且珍惜!


就在昨天,21天福利营结营了,这两天看到大家在群里愉快互动、复盘、分享收获,甚至还自发搞起了一个小型的“音乐会”,我觉得第一期真的可以画上一个句号,开第二期训练营的时机成熟了。


老高的碎碎念就到这里,下面是“70分意志力训练营”的详细介绍,我们一起开始意志力的探索之旅吧~



--以下正文--



“难产”14个月,高太爷终于开社群了
“拖延”14个月,高太爷终于开社群了
“酝酿”14个月,高太爷终于开社群了


这是我草拟的几个标题,但不管标题怎么起,都难掩一个尴尬的事实:


这个早就承诺的社群,实在是拖得太久了!


去年5月份,我从抑郁中走出来,辞去稳定的体制工作,专心追求我的心理学事业,那时,我就决定做一个社群。


所以,公众号后台询问我什么时候开社群,我信誓旦旦的回复,“下个月,下个月就开”。


但是,我越是准备,就越是觉得需要完善的内容太多,就越是底气不足,然后,从去年5月份至今,14个月就过去啦。。。


其实,在2017年,我做过4期学习力社群,内容已经很成熟,反馈也非常不错,如果我真的想开,直接拿出来用就可以。


但在经历生活的起伏跌宕后,结合做自媒体以来接触的各行各业成功的、失败的案例后,我真的觉得:


相比学习力这样的方法论,方法体系,即学即用的高效工具,如何提升人的底层品质更为关键。


工具可以提升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效率,而底层品质可以带来长期的人生复利!


所以,我想做一个关于人的底层品质的社群,一个真正提升底层能力的社群,一个承载我这些年成功的、失败的经历,分享我的心路历程的社群!


我的训练营叫“70分意志力训练营”



01   为什么做意志力训练营?



这其实是我的愿景,做一个对他人有真正价值的人。


说愿景有点大,说价值也有点虚,而且,似乎在虚伪的回避“知识付费”。


既然是创业,盈利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盈利还真的不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我真的只是想盈利,只是想做一个社群圈钱,去年5月份我就开了。


而且,关注老高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去年5月份到现在,我没有发过一篇广告!


就像上面说的,在2017年,我就做过4期学习力社群,内容很成熟了,反馈也非常好,如果我真的想开,直接拿出来用就可以。


其实,我跟很多朋友交流过,相比我的“70分意志力训练营”,他们反而更推荐我继续做学习力社群:


一个是,学习力社群已经做过很多期,内容方面都很成熟了,可谓是零投入,而且学习力的刚需很大,市场很大,招生容易;


另外就是,学习力是工具,即学即用,很容易见效,而意志力这个东西有点虚,本身就不太好做。


尤其是,市面上有很多意志力的课程,意志力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有点“烂大街”的嫌疑,现在再做,费时费力且不讨好。


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毕竟做自媒体,首要能力就是把握市场动态,把握用户的心理需求。


但我真的就是想做意志力,就像上面说的,这是我的愿景。


我为什么短短不到4个月就从抑郁中彻底走出来?


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意志力。


从心理咨询历史看,精神分析在上个世纪非常流行,通过挖掘潜意识,挖掘童年的创伤,找到心理问题的病因,它的治疗逻辑是:


一旦找到问题的病因,心理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


精神分析在上个世纪的疗效确实不错,但现在的疗效受到普遍的质疑。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发生变化了:


意志力水平。


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祖辈,他们的生活环境磨砺了他们,他们的意志力都很强大,所以,他们一旦领悟了心理问题的病因,就能够很快做出改变。


而随着我们的生长环境越来越优渥,意志力却越来越匮乏,所以,对于现在的很多抑郁患者,即使很快找到了病因,也很难有力量走出抑郁的泥潭。


我真的很幸运,从2012年就关注意志力。


其实,早期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最早分享的内容全是关于自律、失控、拖延、坚持不下去、放纵自己等内容,可以说,我涉足心理学的根本原因就是意志力欠缺。


在经过几年的刻意练习后,我的意志力拯救了我:


当我陷入抑郁泥潭,意志力让我能够在绝望时苦苦支撑,刻意坚持,刻意努力,刻意行动,刻意改善,然后一点点走出来。


在我分享了抑郁经历之后,有很多小伙伴加了我微信,寻求一些心理支持。


我分享了很多专业的心理方法,也分享了我的经历体验,他们都很聪明,很容易就在认知上突破了,但,很多人无法坚持实践,坚持改变。


真的是非常遗憾。


当然,训练意志力,绝不仅仅是为了守住我们人生的底线。


后台会经常有很多问题,我归纳下,大概这几类:


关于迷茫的,比如:
没有目标,很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怎么办?
迷茫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


关于拖延的,比如:
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


关于动力的,比如:
突然间不想努力,变得颓废了怎么办?
考研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
。。。


还有关于自律的,关于目标计划的,关于自信的,关于调节情绪的,关于注意力管理的,关于时间管理的,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意志力的问题。


意志力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


所以,意志力最起码包括6种品质:


目标计划能力;
(注意力)聚焦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
忍耐力;
自信力。
这些能力不仅仅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很重要,甚至已经影响到我们人生的大问题了:


比如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没了上进心和欲望,躲在舒适区只想安逸的生存?
等等。


日本很早就出现了这些现象,日本社会学家痛心疾首的称之为“低欲望社会”、“下流社会”、“低智商社会”,等等。


为什么?


日本年轻一代,成长的环境过于优渥,被保护的太好了,从小生活的环境太幸福了,甚至幸福到不真实。


幸福多了,包容多了,无条件的爱多了,挫折,困难,艰难,坚持,努力,自我克制,这些经历自然就少了,而我们的意志力恰恰来自于它们。


真实的社会是残酷的,是竞争的,是丛林法则的,是优胜劣汰的,是有各种挫折的。


所以,一旦离开家庭、学校,进入真实的社会,面对真实的现实打击,我们很容易就沮丧,放弃,不仅我们的上进心、雄心抱负被打掉了,就连我们的欲望都被打击了。


所以,宅男,食草,丧,等等。


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用另一个词一针见血:


雄性衰落!


看到这里,你可能心有不服,现在的年轻人太丧,主要是方方面面的压力太大,比如,房价高到让人害怕,高昂的育儿费用费用,恐怖的养老负担,等等。


这些确实是具体的难题,但,请想想我们的父辈们:


他们的生存环境、面对的问题更加恶劣,但他们可以为了几千块钱的收入,做着最卑微的工作,环保工人,建筑工人,摆地摊,临时工,甚至捡垃圾,等等。



支撑他们的除了责任,必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能力,那就是意志力。


如果我们能够置换下,让我们意志力强大的父辈重走我们的人生,他们绝对认为现在是最美好的时代,最幸福的时代。


在闭关这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专业人士,创业人士,职场精英,以及一些企业家,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各种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金融投资能力,外语能力,等等。


这些具体能力因人而异,因行业而异,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底层的普遍特性,那就是意志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人经受不起打击而越来越低欲望,但数具备了意志力品质的人,正在享受时代的红利,时间的红利!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这是知乎上一个很矫情的提问,看似抱怨,但隐隐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一种痛并快乐的复杂感受。


但10年后,20年后,甚至不用这么久,可能仅仅是3年后,5年后,这种小矫情就会被打破,他们会震惊的发现: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还大!


而这其中的差距,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执行力,就在于意志力。


所以,我想做意志力,想做这个真正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




02   为什么难产14个月?




我是从2012年就开始关注意志力,2014年开始在生活中实践意志力,做了大量的意志力的笔记、日记,2016年开始做知乎、公众号之后,更是大量阅读了意志力的书籍和理论。


仅仅我关于意志力的书籍:



只是这么多么?


当然不是,这些只是我办公室里的一小部分。


下面的是我家里整理出的关于意志力的书籍。



意志力的内容太复杂了,太零碎了,仅仅是意志力的方法,随便一搜索,就成百上千条。


意志力理论的繁杂,如何去芜存菁,如何精简提炼,如何整理成一套真正有效的体系,这确实给我造成了相当的困扰,但这还不是训练营难产14个月的主要原因。


关于意志力的课程,我跟我的督导,还有好几位心理学教授,探讨过,完整的知识框架,大概去年11月份就完成了,逐字稿都写了七万多字!


但,关于社群,还是停滞了。


越是对意志力深入研究,越是深挖我的经验,我越是疑惑:


整理、讲解宏大的意志力理论体系,你们会很爽,我也会很爽,我们彼此的认知刺激需求都获得了满足。


但是,然后呢?


然后又去继续过没有意志力的生活??!!


所以,我开始问自己问题:


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你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我不想做嘴炮,我想做真正对他人真正有价值、真正有帮助的事情!


你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你们想要的,绝不是认知上的自嗨,成长提升的幻觉,而是能够获得真正的改变,是真正的开始自控,真正的开始意志力强大。


所以,我开始研究,行为改变、个人改变的底层逻辑。



这是我看的关于底层改变逻辑的书。


这对于我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仅仅看书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今年,仅仅线下课程的费用大约就花了14万,尤其是国外老师的课程,我既是去学知识,更是去学他们的方法。


好的课程好在哪里,差的课程差在哪里?


我发现,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改变的时间维度。


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讲课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都会带来认知刺激、认知启发的,但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在于他们的理论水平,更关键的是,他们能够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改变。


好的老师,是以学生改变为中心的,而不是陷入自嗨、共嗨的陷阱。


如何获得真正持久的改变呢?


这是我这十几个月研究的重点,也有一些心得,大概可以归纳为一个简单的框架:
很多人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行为刺激,认知刺激,情感体验,这些表浅的层次,没有形成真正的底层态度改变。


时间一过,挥一挥衣袖,没有留下任何一片云彩!


内在的态度没改变,当然也就没有真正的底层信念、新的行为、新的情绪感受等等的改变。


以意志力为例,如果只是讲意志力的框架体系,我们会听得很爽,也会有短暂的认知改变,但通常听过即忘,试想,我们看过的、听过的意志力理论方法还少吗!!


真正关键的设计是:


如何通过认知的刺激,驱动我们内部的态度循环,让我们的情绪、行为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形成关于意志力的新的态度,然后,以此态度指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再比如,我们的情绪,通过互动、打Call、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调动群体的情绪,以此感染每个个体的情绪,这是很多社群在做的事情,也是必要的,但很多时候是为了渲染而渲染,为了造势而造势。


这是一种鸡汤式的空耗。


我们真正的落脚点应该在于,如何通过情绪,引发我们真正的态度改变。


一切的落脚点,在于真正改变我们的态度。


这么说还有点不准确,而是如何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样:


通过对认知、行为、情绪体验的刻意设计,引动我们内部的态度循环,最终形成独属于你自己的新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情绪,新的认知,新的行为。


以及,新的生活。


总之,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获得真正持久的改变。


知识付费,确实到了打破浮夸的认知刺激,转而关注相对无聊、但却真正有意义的、持久的心智改变了。




03   为什么叫“70分意志力训练营”




相信很多小伙伴对70分有点疑惑。


在自媒体圈,见过太多的“3分钟学会XXX”,“掌握这个技能就够了”,类似这样的东西,不可否认,我也想打包票:


《掌握意志力,参加这个社群就够了!》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时间的原则:


30天,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意志力满分达人的!


去年,有个创业成功的前辈,给我推荐了一本商业书,《从零到一: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书中反复强调的“从0到1”的商业逻辑:


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而在互联网时代,更为关键的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创新,就是核心竞争力。


无数的互联网企业,验证了“从0到1”的核心竞争力。


“从0到1”是现代商业的逻辑,但作为一个心理从业者,我更认为,它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底层心理逻辑:


好的心理品质,“从0到1”的建立过程是最难的!!


就好比游泳,先学会狗刨,虽然这个姿势不好看,但却非常有价值,它是后续一系列的仰泳、蛙泳、蝶泳的前提。


所以,我的训练营定位是60分,我真正想做的事:


种下一颗意志力的种子,在30天的讲课、互动、答疑、反复练习中,让种子发芽,破土而出,直至它能够独立自主地成长、演化。


所以,我对自己课程的要求是60分的意志力,60分,从零到一的突破,我就很满足了。


我把文案发给之前学习力社群的几个小伙伴征求意见,他们说:


根据他们参加社学习力群的经验,至少可以再加10分,因为社群本身,就将同样需求的人,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这种志同道合者间的陪伴作用,相互激励作用,相互督促的作用,会很轻松的带来10-20分的改变。


所以,70分意志力训练营。


70分 这是我的目标:


我希望,经过30天的练习,我们的意志力有70分的可能,然后,在生活中践行意志力,去获取属于我们的意志力红利。


70分,也是对我的督促:


70分是量化的,我会在社群过程中、结束,收集学员的信息和反馈,承诺了,做不到,真的会骂娘的!!




04   关于课程的设计



14个月的准备,我最值得自豪的大概就是课程的设计了。


总体设计方针是:


大理论;
小策略;
系统化;
重运营。


1、结构化的意志力“大理论”


不得不承认,关于意志力的书籍太多了,我上面晒出的书籍图片,这些书籍还只是我筛选后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而已,如果我看过的都算在内,至少还要加一半!!


意志力的书太多了!
意志力的方法太多了!
意志力的研究太零碎了,甚至有些理论是非常冲突的!


我看的越多,探索的越多,一度都把我自己搞迷糊了,不知道提升意志力的核心重点在哪。


零碎的知识是记不住的,繁杂且零碎的知识更记不住!


知识必须是有结构的、成体系的。


我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还有我看过的书籍内容,对意志力做了一个结构化的划分:
这就是意志力的结构,有了这个结构,我们不仅很快自我对照,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且真正能够利用这个结构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


这就是结构化的魅力!


结构很简单,但非常有效,更为具体的细节就不写了,是属于收费的内容,写多了对收费学员不公平~


2、意志力的“小策略”


大理论会让人很爽,但真正有用的知识,一定是落地的!!


就好比人性的理论知识,这是非常好掌握的,但能做好营销的是只有极少数人,核心差异就在于,具体落地。


理论可以很大,但落地一定是非常简单的!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核心习惯,可以称之为我们的“支点习惯”,就是通过这个习惯,会带来连锁的反应和指数级的改变。


比如,记录的习惯,记录不仅仅是写日记,写反思,心理学一项研究表明,相比节食、运动等传统的方法,仅仅是简单记录日常饮食的人,其减肥效果最好,最持久。


这就是小策略、小习惯的力量,小小的改变,就能撬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