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这次《路过未来》是回到你的家乡甘肃高台拍摄的,你之前的电影里也有很多关于家乡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执迷对家乡的表现?
李睿珺: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变化,是我做电影的驱动力。另外,也是因为我对那片土地更加熟悉。
在甘肃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在荧幕里永远是缺席的。我希望在荧幕里呈现一个大家不熟悉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的另外一个考虑。
三声:这次从投资到各方面的体量也在增加,主创团队有变化吗?有延续之前合作的人员吗?在拍摄过程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睿珺:这一次的制片团队、特效团队、录音、化妆还有非职业演员的团队都是以前合作的团队。摄影加入了新的朋友。还有新的美术。之前的美术都是我自己来做,但现在因为精力有限,我就请了更专业的人来做。
这次拍摄过程中,公共场所都很多。还有几百号的群众演员,这个调度的问题,我之前很少接触,其他的都还好。
三声:你在影片里提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社会的反思,如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等等。这部电影里主要是是对什么问题的探讨?
李睿珺:这部电影聚焦在外出的务工人员。中国从80年代到现在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农业为主的国家,大家都在一起朝夕相处。在面临城市话进程的时候,过去,家就是全家人一起生活的场所。现在,大家都离开家到外面的地方。有了一个寄居的地方,而真正的家变成了一个和自己亲人社交的场所了。第一代农民工到现在已经60多岁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去留的问题。
对于他们的子女,可能是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出生长大的,而孩子却拿着父母家乡户籍的身份证,这就是一个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也是电影里强调的,异乡和故乡的概念。
我没有办法不关注这个群体,就是2.3亿农民工,在社会的大变革之下,面临着的一些选择而改变。包括我在内,也是离开甘肃到北京来北漂、工作,只不过是职业身份不同。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离开家乡到另一个地方讨生活的人而已,这是每个人都意识到的。
我不可能看到身边的这一切,假装我自己没看到,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本能。在传统电影里面,真正普通的当下人的生活的比较少,我觉得这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