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梁中华宏观研究
中泰证券宏观研究,发布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制品圈  ·  mRNA疫苗:不止于新冠,未来可期 ·  昨天  
生物探索  ·  Nature | ... ·  2 天前  
生物学霸  ·  打破纪录,治疗后无癌生存 19 ... ·  2 天前  
生物学霸  ·  手把手教你用 AI 绘图:初识 Adob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梁中华宏观研究

分化结构下的投资机会(梁中华,转载文章)

梁中华宏观研究  · 公众号  ·  · 2021-05-15 17:56

正文

· 编者按 ·

近期大家都很关注人口问题,其实人口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并不大,但人口却主导着中长期的经济趋势。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就开始下降,经济增速在2010年触顶后,也不断向新常态回归。过去几十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人口红利逐渐释放,经济的总“蛋糕”在不断扩大,很多行业都维持高速增长。

但当经济总量增速逐渐下降后,“蛋糕”变大的速度在逐渐放缓,各行各业总量的变化不大,内部结构的变化却很突显。而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其实对这种“分化”起到了加速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不管是传统的周期、消费行业,还是新媒体、新经济行业,以及我们身处的金融行业,内部结构分化的特征也异常突显。

李迅雷老师 很早就提出我国经济已经从“增量”经济时代进入“存量”经济时代,人口分化、区域经济分化、企业分化、居民收入分化、消费分化、产业分化等的背后,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近期收到迅雷老师新书《 趋势的力量——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 》,读后受益匪浅,特转载迅雷老师最新文章,把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文转载自《李迅雷金融与投资》,作者李迅雷老师:


什么是趋势?记得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指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大趋势,趋势一旦形成,就浩浩荡荡,一发而不可收。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也说,“趋势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加强”。这是指资本市场由于资金买入引起的上涨往往会吸引更多资金买入而导致更大的涨幅。


终于,我的 《趋势的力量——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 今天出版了。以下是我写完这部书之后的一点感想和思考。


我真正开始研究宏观经济还是在1993年,当时是为了对国债期货品种进行估值而去预测保值贴补率。而要测算保值贴补率,就需要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物价和利率的影响机制,以及经济周期的变化特征。这些虽然都属于浅层次的研究,但在结合了期货市场的真实案例后,让我体验到了人性强化趋势演变的共振过程:从价格发现到价格实现,再到价格超越。


在资本市场上,要预测准确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君安研究所,但斌是执着于技术分析并坚信以此可以准确预测市场涨跌的少数派。我曾为此与他争论,提出预测结果分为四种情况:预测方法正确,结论正确;预测方法正确,结论错误;预测方法错误,结论正确;预测方法错误,结论错误。所以即便在你预测正确的情况下,也存在预测方法错误的可能性。



转眼到了2007年,但斌托人给我送来他的新书《时间的玫瑰》,我知道他终于放弃了技术分析理论,成为巴菲特的虔诚拥护者。而他之后取得的骄人投资业绩,实际上正是因为找准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大趋势。


巴菲特之所以选择长期投资,是因为他发现经济的总趋势是在增长的,更何况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防止危机发生,就得超发货币,这更提升了资产估值水平。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更快,经济分化趋势下头部企业的获利更多,金融开放趋势下的外资流入空间更大,价值投资理念下估值体系的修正机会更多,在这些趋势的合力作用下,A股市场获得超额收益比其他市场更为容易。


例如,我在2002年就组织行业研究员选择30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推出了《未来蓝筹:中国行业龙头研究》这本书。事实证明,过去20年来我国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速度非常明显,头部公司不仅盈利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而且估值水平也相对提升。又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研究发现,国内所有券商总资产之和,不足美林证券的10%,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投资银行业作为新崛起的行业,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呢?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是我的好友,他早就敏锐地发现了市场对券商的估值过低问题,而且也取得了从发现价值到实现价值的辉煌业绩。



《趋势的力量——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是基于自上而下的演绎方法,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投资,来展望资本市场的未来和预见各种趋势。但这并非唯一的方法,例如东方资管前董事长王国斌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就是自下而上的,他所挖掘的那些被市场称道的大牛股,与宏观经济的波动似乎关系不大。这说明,获得高投资回报的路径有很多,只要方法得当,调研深入,都可以创造巨大价值。


中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所走过的路,与成熟市场的走法存在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实际上就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同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也正在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迈进,带来了分化和集聚效应,又与美国从过去到现在的模式非常相似。而且,趋势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强化。然而,趋势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2010年之前的重化工业化时代,“五朵金花”是机构投资者的最爱,其行业龙头也被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但2012年以后,周期性行业开始走弱,大消费行业随之崛起。又如,2016年之前,市场奉行“小的就是美的”,2017年开始则进入强者恒强的“确定性溢价”时代。


尽管趋势会发生改变,例如,数码相机的诞生,让胶片行业遭遇了灭顶之灾,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又让摄影器材行业需求大减。但寻找拐点则往往徒劳无益,太多的人喜欢寻找拐点、划分历史阶段,动不动就是“新周期”“后时代”,但是,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了,经历不了太多的拐点,这就注定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趋势中。记得2006年上半年,A股市场一轮久旱逢甘霖般的牛市启动,大盘很快就涨了60%多,接下来市场开始大幅回落,不少人以为牛市结束了,又会回到1 000点。我当时在泸州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写下了《探寻拐点还是追随趋势》一文,认为如果预测的思维是理性的,但市场的行为却是带有情绪的,其推导的结果显然会有误差。后来大家都知道,这轮牛市涨到了6 000多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