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来是本号激起争议最大的一天,取关人数创下了有史以来新高:139人。
在此之前,单日取关人数最多的是1月23日,105人,但那天新增关注也多达1265人,有这个基数在,这样的取关数量在比例上尚属正常。
相比起来,昨天取关的人数则是新增关注数的76%。这还是因为昨晚不知谁转发了我的文章带来的一些关注,因为我记得晚饭时都还是负增长。
很多人说,《
交友别交吴京这样的朋友
》这种标题太引战了,低调一点处理可能就好多了。豆瓣上还有人说:“吴京喜欢人情,维舟喜欢独立。但是标题是让读者别喜欢吴京(那一套),有点过分干涉,引起读者不悦;而维舟日常形象是努力做到中立而鲜表立场,那么遭到掉粉也易于理解啦。”
我想有必要说明一下:
我确实一直都喜欢分析问题、理解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态度
。
昨天那篇确实不免标题党了,但我的重点并不是要评判吴京其人,那对我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这方便作为一个引子,来对渗透在中国“人情社会”中的一套观念展开批判。它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就身在其中,观感也因人而异。
从诸多留言的反应看,很多人都聚焦在“毁”的界定上,换句话说,他们强调如果是恩将仇报的构陷,那报复(“弄你”)就是正当的。但对我来说,
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恩”、是否“不义”,而是这种说不清楚的牵扯本身就会对个体的独立性造成制约
。
豆瓣上有一位给我留言说:
我一个室友就是这种思维的人,平日里喜欢施些小恩小惠(基本是些可有可无的帮助),对别人的预期就是给他足够的“面子”,无论什么说他好话就是给他“面子”,否则哪怕就事论事、讨论事实问题,他都会视为“不给面子”,一旦不给他“面子”,他就会在心里记恨,但又不会当面说出来(他把这理解为给别人“面子”),就会喜欢在背后絮絮叨叨。
这一位其实算是很温和的了,因为即便他觉得别人没给自己“面子”,且自己也记恨,但他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报复行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他对别人存有一种期望,即不能跟他采取不一致的立场,就事论事本身就是对他的冒犯
。
我也深知,在人情社会中,这种论调很难讨人喜欢。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中,要“淡泊自守”,谈何容易?那可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对于自居有恩于你的人来说,甚至你想保持独立性本身就是恩将仇报。
初中时,教我们班语文的赵老师严厉而不甚可亲,班上很多同学都不喜欢她。有一次,她下课时匆匆离开,竟忘了带走教参,两个调皮的男生随即把她的书藏起来,扔到卫生角的扫把、簸箕堆里,很多人拍手叫好。等她几分钟后回来,焦急地找了一通,终于发现,随后就厉声喝问:“谁干的?”全班鸦雀无声,谁也不敢说话。
之后,班主任一个个讯问我们这些班干部。轮到我的时候,我沉默了一会说,是有人恶作剧,但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事,也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赵老师的风格在同学们中间有争议。这个症结不解决,即便这次杀一儆百,也还是会有下次。
班主任听完,似笑非笑地说:“你说得没错,这些我也有所耳闻。但别人都可以这么说,你怎么能这么说?你可是赵老师最喜欢的得意门生啊!”
回到教室,那两个恶作剧的同学紧张地问我有没有告发他们,我摇摇头,他们欢呼起来。但我坐在那里,心里着实不是滋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经受这样的内心煎熬:
一方面,我认为不告密是应有的正直;另一面,我自认对事件做了客观中立的叙述,然而在别人看来,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忘恩负义
。
赵老师后来没和我再提起过此事,也许她谅解了我的态度,也许班主任根本没告诉她。之后的成长时期,我不止一次回想,想自己在那个时刻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我最终给自己的答案仍然是:
我应当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即便这可能两头不讨好
。
在小地方,要保持这样的独立性很难,因为那意味着你得“万事不求人”,但越是在这样的地方,越难不欠人情。如果你要这么做,那就要准备好尝尝被孤立的滋味。
昨天一位朋友读了我文章之后也深有感触地说:“淡泊自守听起来很高雅,在小地方其实最后就连家人儿女都不会理解你,窝囊、固执、认死理、内向、没用、吃不开、不懂人情世故,都是你的帽子。到后来如果脱离社会而抑郁,陷入自我否定,也是常见的。”不仅如此,如果你想对有恩于你的人保持独立,那就会遭到道德谴责,“然后就可以把你当初你求他的私事给你满处抖,让你没法做人。”
这些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极为常见的景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在意这种独立性。
我也看到很多人为这种“恩报”的人情模式辩护,认为是我太敏感了,但从我的角度来说,这反过来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对此是不敏感的
。
我历来喜欢反思身周围的这些现象,也坚信只有先平心理解、分析它,才能解开这些结,但这不是说我没有态度,恰恰相反,正因为我可能比别人更敏感地意识到这其中隐藏的问题,我才会去思考它。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那就根本不会有所发现。
这些是顺着昨天的争论想到的,当然,也有人说,掉关注的原因未必是人情社会看不惯这种独立性的论调,又或是惹怒了吴京粉,也可能是因为文章逻辑的关系。还有人说,为什么不是因为次条的广告辣眼睛?
确实,豆瓣上还有人把这挂出来,看起来很难接受我的公众号上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广告:
这话当然是反问和挖苦,但我也不妨一并说明下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除了图书推广外,我对所有展示类广告的报价都一视同仁;虽然很多人眼里可能本号应该更“知识分子”气息,看到避孕套广告就不舒服,“调性”的问题见仁见智,但我是认为这尚属正常合理才接的。
事实上,我之前已经推拒掉了不下十家情趣用品广告(我也很奇怪,也许是因为看到我写性别议题?),但1月初写了那篇《
怎样运营一个公众号
》
,我惊讶地发现,很多读者建议我不要接理财、中药等品类,但倒是能接受情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