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和岛  ·  贾国龙,深刻反省! ·  1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榜 ·  2 天前  
罗辑思维  ·  史上最强春节档:一场“理性主义”的胜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这对王室姐妹为何成为生死仇敌?——都铎玫瑰之二十七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8-13 20:10

正文


玛丽之所以能上台,是因为人们普遍对诺森伯兰公爵的倒行逆施抱有强烈憎恨,以至于他们忘记了宗教改革对于玛丽意味着什么。

对于玛丽一世来说,宗教改革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事情,是她所经受的一切苦难的根源,她要用余生的全部力量将其连根拔起。

玛丽一世 在母后 阿拉贡的凯瑟琳 的影响下,从小就是无比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凯瑟琳被打入“冷宫”凄惨地死去死后,她将母亲的悲惨结局归结为邪教妖女安妮·博林的作恶。 安妮·博林作为后妈,当年对待玛丽也十分刻薄。例如在玛丽被疾病折磨时,禁止医生给她医治,害得玛丽差点死掉,并导致她此后身体一直不好,甚至有早衰的迹象。

玛丽一世
对安妮·博林的刻骨仇恨,延申到其安妮的女儿伊丽莎白,并由此扩大到所有新教徒。

玛丽一世
在被贬为私生女的那些黑暗岁月中,天主教是她心中唯一的依靠,是支撑她活下去的支柱。 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一种殉道者执着的单纯而强烈的信念。 玛丽心头对新教的恨意,就算是用尽泰姆士河水也无法冲刷干净。

玛丽一世的核心政治班底都是天主教保守派,他们在克伦威尔掌权时代备受打压,拥戴玛丽上台,最大的念头就是为了向新教徒“讨还血债”。

这帮人的心态,基本相当于是还乡团的胡汉三,满脑子就是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玛丽自己正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代表。她
一上台,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为英国国教,由于她当时立足未稳,因此宣称她不会强迫任何人跟随她的信仰。


但是,王室的弥撒活动仍然激起新教群众的反弹。
8月13日,王室牧师在圣保罗大教堂布道时,被下面的教徒的怒吼声打断,他们喊道: “他是教皇的人,把他拉下来! ”有人对他扔去一把匕首,险些使他丧命。

1553年9月底,一批宗教改革人士被捕了,还有许多人闻风纷纷逃往国外。
接下来玛丽进行了一系列天主教复辟活动。
当时,有一个巨大的难题横亘在复辟的天主教保守派面前。

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期间查封的修道院,其土地大部分已经拍卖转手落到私人手里,如何对这些土地进行处理? 如果宣布收回这些土地,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么不用想,玛丽政府很快就会被捍卫土地产权的愤怒人群撕碎。 因此,只能对此妥协。

但是,不收回土地,天主教保守派就没有其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或者更直白地说,天主教保守派没有收买为其卖命的死士的财源。 这也是将来伊丽莎白上台时权力交接平缓,没有发生暴乱的重要原因。
在玛丽一世承诺不会收回土地的情况下,1554年初,国会的全体成员就像知错就改的顽童,列队下跪请求教皇特使红衣主教普尔的宽恕。 重绘教堂、重新雕刻耶稣受难像,恢复拉丁弥撒仪式的政令迅速出台。

在天主教徒看来,曾经被异端蛊惑的英国终于迷途知返,又回到罗马教廷领导的天主教大家庭。 但是,其中很多人实际上都是迫于形势而改宗,其实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虽然玛丽政府随后对国会进行了改选,但是人心隔肚皮,怎么能分辨出谁是真心投靠,谁是虚情假意? 也不可能把原先所有声称信仰新教的人全部除去,那样立刻就会激起强烈反弹,因此新教改革派的残留成员能够以国会为阵地坚持斗争,至少能够对玛丽政府的一些复辟政策进行掣肘。
玛丽一世在这个世界上恨的人,第一是安妮·博林这个害死了母亲的小三,第二就是小三的女儿,也就是她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安妮博林已经殒命,因此伊丽莎白就是她最恨的人。

但是,她不能直接对妹妹下手。 玛丽是依据亨利八世的第三继承法上台的,根据这部法案,伊丽莎白是玛丽之后的第一王位继承人,如果伊丽莎白没有犯下任何罪行的情况下就被处死,玛丽就会被全英国人嫌恶,王位也就坐到头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玛丽始终认为,自己是母亲是正牌的公主,而伊丽莎白的母亲是低贱的平民,她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母亲处处比伊丽莎白的母亲强,当年父亲亨利八世只是鬼迷心窍才抛弃了自己的母亲。

玛丽不由自主地生出与妹妹攀比的念头,一定要让伊丽莎白跪在自己面前低头认输。
因此,玛丽一世上台后,总是把伊丽莎白带在身边,并想办法挑她的毛病,要把她尽情折辱一番再关进大牢,替母亲当年受到的种种委屈出一口恶气!

于是,姐妹之间的“宫心计”,成为这段时间都铎宫廷的主旋律。

表面看来,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斗争,女王玛丽一世处于明显的上风,而伊丽莎白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孤女,但是玛丽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这是因为,在险恶环境成长起来的伊丽莎白磨练出一身生存技能。

伊丽莎白三岁不到之时,母亲被父亲砍头,在死后也不得安宁,被人污蔑为恶灵附身的女巫、人尽可夫的荡妇;
自己被作为私生女,背负母亲的种种骂名,在歧视和白眼中长大,从小就养成了不苟言笑、冷漠如冰的性格,并且善于察言观色,冷静应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自从西摩事件之后,她更是谨言慎行。 因此玛丽虽然千方百计地挑她的毛病,却一点把柄都抓不到。 唯有文章可做的就是她的信仰问题。
伊丽莎白继承了安妮·博林善于收集情报的“优良传统”,早就通过与玛丽身边仆人交谈,打听玛丽的一举一动,猜到玛丽心里想的是什么。

玛丽还没有派人逼迫,伊丽莎白主动宣布,她已经幡然悔悟,改信天主教。
这样,玛丽就没有借口加害于她,相反,为了不让其他改宗的人寒心,玛丽还得大肆褒奖伊丽莎白,并赏赐她大量珠宝,以示奖励。
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皈依,实际上阳奉阴违。 她宣称自己皈依天主教,却从来不参加弥撒,她和亨利八世的第四任王后克里夫的安妮待在一起,远远地避人耳目。 玛丽一世身边的亲信、神圣罗马帝国大使雷纳向女王指出,你妹妹这是逗你玩呢!

玛丽邀请伊丽莎白一起前往天主教堂做弥撒,伊丽莎白表现得一点也不虔诚,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玛丽也明白妹妹在和自己虚与委蛇,但又抓不住把柄。 女王管天管地,也不能管人家心里想什么吧? 玛丽跟她母亲阿拉贡的凯瑟琳一样,古板严肃,心思单纯,对于伊丽莎白花样百出的鬼主意防不胜防。

伊丽莎白在她面前表现得极为恭顺,玛丽用言语设陷阱让伊丽莎白跳完全是徒劳,被狡猾的妹妹一眼看穿,人家根本不上当,搞不好还要把自己绕进去。 玛丽脑子虽然不笨,但是论口才差伊丽莎白十条街,心中气得要死也无法发作,简直要憋出内伤。
玛丽打嘴仗输给伊丽莎白其实也不算太冤。 伊丽莎白后来活了快70岁,当了女王之后跟各种人打嘴仗,极少落下风。

伊丽莎白一方面继承了她母亲安妮·博林的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的天赋,另一方面她从小受到严格的修辞学与演说术的训练,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天赋再加上后天训练把她打造成了一名超级演说家。
雷纳和他背后的主子查理五世一直劝玛丽找个借口把伊丽莎白送进伦敦塔以绝后患。 雷纳曾对玛丽说,在女王的加冕仪式上,他无意中听到伊丽莎白抱怨她戴的冠冕太重,旁边的法国大使回答说: “忍耐一下吧,你很快就会有另外一顶更好的。

法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死敌,更是几百年来英国的宿敌,一个谚语说,“除非埃塞尔比亚人的肤色变成了白色,法国人才会喜欢英国人。
”插手英国的王位继承,符合法国人一贯以来给人的印象,因此这句话成功激起了玛丽心中的忌惮。

但是,伊丽莎白和法国大使之间是否真的发生过上述对话? 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总而言之,在雷纳的不断教唆下,玛丽越来越对与伊丽莎白斗法这件事失去了耐心,打算直接下手除掉她,以免夜长梦多。
1553年10月,玛丽统治时期的第一届国会开会,玛丽一世向国会提交法案,重申安妮·博林对亨利八世的不忠,因此伊丽莎白是个杂种,不具备继承王位的权力。 如果伊丽莎白没有继承权这个护身符,要杀要剐就任凭玛丽高兴了。

国会却不给女王这个面子,因为伊丽莎白无论从相貌还是脾气,都和年轻时的亨利八世很像,甚至比玛丽自己更像亨利八世,如果伊丽莎白是杂种,那玛丽算啥?

即使是天主教一方不是那么极端的人,也觉得玛丽有点气急败坏睁眼说瞎话了。 而那些被迫改宗的改革派议员更是要尽力保住伊丽莎白的命,因为这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围绕着伊丽莎白的继承权问题,威斯特敏斯特宫里一时间唇枪舌剑,剑拔弩张。
到了11月,英国的政治气氛已经严峻到了极点,朝臣们都不敢来见伊丽莎白或者和她交谈。 伊丽莎白察觉到形势严峻,使了一招以退为进,主动提出要去乡下归隐,玛丽一世顺势答应了她的请求,眼不见心不烦。

伊丽莎白为了减轻玛丽一世对自己的猜忌,在离开时还耍了一个小计谋:
在启程10英里后,她故意派人到宫廷中找玛丽要轿舆,顺便讨要一身斗篷式长袍和神父举行弥撒时穿的无袖长袍。 伊丽莎白看似无意的举动,却在有意向众人表明自己还是心向天主教的,使得玛丽无法利用信仰问题对伊丽莎白下手。

玛丽一世散布关于伊丽莎白身世的流言未果,伊丽莎白离开王宫后,关于玛丽一世的流言开始疯狂传播。
在伊丽莎白动身前往乡下的同一天,有人把一只狗扔到王宫的接见厅里,狗头上的毛被剃掉,两只耳朵被割去一角,颈上套着一副绞索,并系上一个纸条,上面写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