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孩子与姥姥和奶奶之间的亲近关系,从家庭传统、科学解释等角度进行了阐述。文章指出,孩子的亲近对象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理距离、基因传承、亲缘投资等,无法单从某一角度判断。文章强调,无论姥姥还是奶奶,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家庭付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这份爱无需分出胜负,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从基因、染色体和心理学角度,孩子与姥姥之间也有深厚的亲情连接,尤其是从基因传承和亲缘投资角度看,姥姥对孩子的关爱有其科学依据。
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感知能力,谁能够为他提供安全与信赖感,他就会选择和谁亲近,无法单从某一角度判断孩子与谁更亲近。
无论是姥姥还是奶奶,他们的爱都是无价的宝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和传承,无需分出胜负。
这个问题,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的人说,按照中国千百年来的家庭传统,孩子就应该和奶奶亲近。
有的人说,按照科学解释,孩子应该和姥姥更亲近一些。
还有的人觉得,这种问题就像“左耳和右耳哪个更重要”一样,完全没有问的必要。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合理呢?
传统观念:奶奶更亲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父系家庭”这个词。
顾名思义,“父系家庭”就是家庭的权力、财富和继承权等全部掌握在男性的手中。
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当中,受到“父系家庭”观念的影响,男子往往处于家庭中心地位。
出于稳固家庭的需要,男子往往会和其父辈家属保持密切联系,比如男子婚后将其父母接到家中一起生活等等。
这样的居住模式使得奶奶在和后辈的生活当中,能够直接参与并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
所以,从中国人惯有的家庭结构上来说,奶奶确实和孙辈亲近的机会确实更多一些。
相比之下,虽然姥姥也是孙辈的直系亲属,但是由于女方出嫁后随夫居住,因此姥姥与孙辈的接触可能偏少。
这种物理距离上的隔阂,可能会使姥姥在孙辈的成长过程中参与程度不高。
但是这并不代表姥姥对孙辈的爱就减少了许多。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变得更加方便。
人们可以通过随时通过手机进行联系,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这大幅缩短了物理距离,加强了祖孙辈的联系。
所以,姥姥会通过打电话、送礼物、节假日聚餐等方式拉近与孙辈的距离。
无论相距多远,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会减淡的。
科学解释:姥姥更亲
除了上述解释外,也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比如,从基因、染色体来解释这个问题。
从基因角度来说,每一个孩子细胞里都有线粒体。
线粒体,又别称“人体能量制造机”,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
这样一个重要的器官,是完全由母亲传承给孩子的。而母亲的线粒体,则完全来自姥姥。因此,有人认为,从基因角度来说,孩子应和姥姥更亲近一些。
但是,人是复杂的,只从基因这一个角度分析,可以说失之偏颇。
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来完善“孩子和姥姥更为亲近”这一说法。
这个心理学概念就叫做“亲缘投资”。
所谓“亲缘投资”,即祖辈通过各种形式向孙辈投资时间、金钱、精力、情感等重要资源, 从而促进孙辈的生存和繁衍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投资的本质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够延续下去。
基于这种情况,人会优先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进行投资。血缘越亲,投资越多。
为了确保投资有效,人们必须对血缘进行判断。
而男女双方对血缘的判断标准又不相同。
女性天生具有怀孕和分娩的功能,因此女性一旦怀孕,就可以确定孩子和其有直接血缘关系。
男性不经历分娩过程,只有在科技鉴定技术的支持下,才能确定孩子和自己的血缘关系。
这种血缘判断标准的不同使得男女双方的投资策略不同。
对于男方来说,最佳的投资策略是多生育,减少把全部资源投资到某个非后代的风险。
对于女方来说,则是竭尽全力地去爱后代,使得后代更好地成长。
那这和“姥姥亲”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按着上述的投资策略,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投资排行榜”:在四类祖辈中,母系女性的祖辈(姥姥)是最积极的照顾者。女性的投资策略是竭尽全力爱后代,那么,出于对女儿的爱,姥姥自然会对孙辈多加疼爱。
而母系男性祖辈、父系女性祖辈、父系男性祖辈则排在后三位。
这正好对应了现在“妈妈生,外婆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