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湘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四出小戏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有温度、有感情。题材上反映了生活的多彩多姿,表演上都比较生动活泼。《稻草人》构思新颖,写出了人物感情,有层次、有矛盾、有起伏、有跌宕。《公鸡做媒》非常奇巧,小戏很难写,该剧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从《拾玉镯》中吸收了营养,又重新生活化了。《今天老师来家访》的多人联唱,造成了音乐上的起伏跌宕,这个戏好在没有更多地讲大道理,而是表现出生活现象,让观众进行思考。《贴春联》由一副春联引起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引申出老百姓的幸福观。这四出戏的表演都很好,有唱、有歌、有舞、有交流,是一台让人赏心悦目的演出。从剧本文学到表演、音乐还需要细细打磨,争取打造成精品。
朱维英
这四出小戏从主题思想、立意、导演手法到演员的演唱都非常好,非常有韵味。演员的唱很动听、很诙谐,充满了乡村的泥土气息。乐队用得不大,唱腔写的都非常到位。每个小折子都要表现人物的感情,演员唱出来都非常贴近人物,贴近剧情,贴近气氛,贴近情绪。今天这一组小戏立意都比较高,都可以仔细打磨,保留下来,将来做为反映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常演剧目,可喜可贺!
王馗
看完这台戏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小剧团、大水平。四出小戏把江淮的气质、清新雅丽的剧种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江苏的戏曲创作水准,以及基层艺术家们坚守艺术本体的作为。这四部戏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人情人性的真实的生活质感。《稻草人》写得非常空灵,编剧构思很巧妙。基层院团立足于普通人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第二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公鸡做媒》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的造型艺术稳妥地结合起来,这是基层的创造力的体现。第三点是展现了生活情趣,《家访》通过戏剧化手段把几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放大,乐观向上,幽默风趣。《贴春联》把现代探戈放到其中,融合得很好。小剧种的发展有两条路,一是向古典戏曲艺术学习,二是把从古典学到的技法很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这是对现代戏创作很好的路径。当然,有些细节、调度都还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这些小戏在基层演,会接受观众不断的检验,生命力可能会更长久,而这种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发现、推广、宣传。
张兰阁
总体来讲,这组戏江南特色非常强烈,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讲,委婉细腻,一波三折。《稻草人》构思很巧妙,应该算是“意识流”戏剧。它不是一个实体故事的展示,用“走神”的表演细腻地表现了农村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不过“稻草人”参与剧情演出时太真实了,要更抽象一些。《公鸡做媒》身段、唱词等细腻地表现了女人的心理,但唱词时代感差一些,演员在表演上还要用音乐与情感把身段撑起来。《家访》演员很棒,节奏感很强,举手投足和表情语言都非常到位,但是在反转的时候把大段唱放到老师身上是否会好一些。《贴春联》主题上写出了这个时代基层农村老百姓满腔洋溢的幸福感,映射出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缩影,这出戏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柯凡
这组戏有些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在主题上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关注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弱势群体的情感状态,同时又涉及到城市发展、乡村发展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有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在其中,让人感觉很温暖。第二,小戏以小见大,处处有戏,人物的塑造和一些身段非常饱满,这些戏都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望,对情感的刻画非常细腻,演员表现出来也非常真实,给人乐观向上的感觉。第三点就是这几台戏虽然是现代戏,但是在传统的戏曲技巧和程式的运用上非常娴熟,收放自如。这几个戏发扬了小戏的优点,短小精悍,带有喜剧色彩又很生活化,戏剧矛盾非常集中,编剧功力较强。最后,小戏也是戏曲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从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来说,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小戏的发展。
李小菊
小戏比较善于展现一个打动人心的场景、塑造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讲述一个相对比较曲折的故事、挖掘一个相对比较深刻的主题,这些特点在今天演出的小戏中表现得特别充分。《稻草人》以巧妙的舞台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个坚守家庭的留守女性形象,让人感受到传统诗歌哀而不伤的气质。《公鸡做媒》继承了传统戏曲中喂鸡的程式表演,但把无形的公鸡性别化、个性化、拟人化,赋予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以新的品格,真正体现了戏曲的推陈出新。《今天老师来家访》表现了一个普遍存在又发人深省的家庭教育缺失的主题,特别巧妙地从陌生化的角度、用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家庭,通过陌生化的效果让剧中人去警醒、去反思,既富有戏剧性,又有教育意义。《贴春联》从对“风流”的不同解读,到对“幸福”的个性化体悟,最后才告诉观众男主人公是想借助这个“奇葩”的春联为自己的鸡场打广告,戏剧冲突一波三折,奇峰迭起。这几出戏都非常讲究从传统中寻找表演支点,对戏剧样式和表演形式的选择和确立非常富有匠心,也很有生活质感,这对大戏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