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再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在中国辉煌的航天史中,却有无数的先驱隐姓埋名默默耕耘,至今仍不为大众所知。
今天,2017年的“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这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2016年的这一天,一位中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先驱,在关注了第一个“中国航天日”的重大活动后安然离去。
他,为航天而生,为航天而去。
他,谢幕航天日,长笑苍穹中。
他的名字,叫陈士橹。
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硝烟弥漫了大半个中国,从1937年八一三事变起至1942年日军占领金华时止,短短几年间,仅浙江金华就被日机轰炸了321架次,炸毁房屋5181间,直接炸死385人。
在日本战机的轰鸣中,金华一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少年心中愤愤之情难以平静:“要是中国自己也有强的飞机和空军,日寇如何能猖狂至此。”
那一年,高中毕业的他毅然决定报考航空类专业,立志航空报国。
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个义愤填膺的爱国少年,会成为日后中国飞行力学的奠基人,更开创了日后在中国航天领域声名赫赫的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8系),成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那个年代,能够上学的大都家境较为殷实,然而陈士橹却不是。
陈士橹出生于金华东阳山村中的一户普通农家,为了让陈士橹能够上学,陈家几乎到了要变卖家里唯一耕牛的地步,好在陈士橹学习成绩优越,一路获得奖学金,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久负盛名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
高中毕业后,陈士橹顺利考取了中央大学航空系。不过,刚到中央大学不久的陈士橹了解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并,正式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并设立了航空工程系。凭着要上第一流大学的热情与倔强,陈士橹毅然报考西南联大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
西南联大航空系(1944)
彼时的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在顶尖英才荟萃的西南联大,陈士橹学习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45年,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
大学毕业后,陈士橹辗转于清华大学和华东航空学院任教,并于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在1958年顺利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的答辩,从而成为在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回国后,陈士橹来到西安,在新组建的西北工业大学任教,就此开启了一段辉煌的航天教育事业,并成为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在西北工业大学,陈士橹受命创立宇航工程系,他与许玉赞和谢安祜等人从零起步,甚至连教材都需要手写编撰,步步维艰奋力开拓,宇航工程系逐步走上正轨。
然而,正当宇航工程系蓬勃发展之时,要求“撤并”的消息从天而降。在那个年代,国家航天科技力量十分薄弱,宇航工程科技教育刚刚起步,急需培养大量人才。陈士橹认为:“宇航工程专业是尖端的国防专业,对于尖端的国防专业,单独设置也是应该的。宇航工程系的专业应该维持办好,不应取消,或与其他系归并。”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陈士橹不厌其烦地走访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理解和支持。宇航工程专业的“撤并”危机一波多折,前后持续了十余年,他也多方奔走呼吁了十余年,并得到钱学森的支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陈士橹的不懈努力下,西工大宇航工程系最终保留了下来,成为航空院校中惟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
他留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宇航工程系,而是为我们国家航天与国防事业保存了一支重要力量!当年的宇航工程系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航天大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的航天学院,成为西工大“三航”特色学院中的重要一极,为我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顶尖英才。
不仅在航天教育事业上功勋卓著,陈士橹在学术和航天科技应用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长期致力于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新的理论和方法,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新型飞行器设计和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二院总设计师于本水曾经说过:“陈老在中国的飞行力学界独树一帜。弹性体和飞行力学都有人在研究,但是把两个结合起来,在国内他开始得是最早的,成果也最丰富,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很好的领域。”
于院士还曾经打趣地说:“陈老师就像老母鸡,抱了那么一窝,现在查找文献的时候,他和他的弟子的文章最多。”
因为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陈士橹在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陈士橹培养了5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栋梁之才。众多弟子中,有的担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专家组组长,有的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有的是单位领导人、型号总师、长江学者,更多的是在我国航空航天科研院所、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骨干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