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利润腰斩,这个行业“求生”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王菲将献唱春晚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 大 兴 安 岭 」 封 神 了 !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还有一周就要过年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这,成为了压倒唐晓琳的最后一根稻草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0-13 22:06

正文

10月10日,犹他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确认失联10天的中国研究生唐晓琳已离开人世,称大学警方从旧金山警方获得消息,唐已经死亡。此前,一位与唐晓琳同系的中国留学生在知乎上写道:“两三天前,旧金山警方找到了一具尸体,大约是晓琳的,大约她真的从金门大桥跳了下去。”



10月3日,脸书上关于唐晓琳的寻人启事引起媒体及网友关注,“唐身高1.65米、很瘦、性格腼腆文静,想在金门大桥结束生命。”唐晓琳的一个朋友在微博上写道,唐10月1日去了金门大桥南侧的迎宾中心,与亲友失去联系。寻人启事引起了唐晓琳高中及大学同学的注意,大家在网上呼吁唐晓琳快回来,希望她只是迷路了,手机没电了。


▲寻人启事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个在大家眼中“快乐、乐观、爱穿裙子”的女孩最终没有回来。媒体报道称,唐生前面临巨大压力。


读博七年,压力巨大


唐晓琳2004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空间物理专业,2008年本科毕业后到美国读研究生,失联前在犹他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做导师助理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媒体报道称,今年是唐晓琳读博的第七年,不过仍未毕业。公开资料显示,犹他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每年只招大约20名研究生,录取条件十分苛刻。一位网友还在一个科研网站上发现,唐晓琳研究的方向还是“难度相当高的病毒RNA(项目)”。一位自称唐晓琳师妹的留学生在网上表示,唐有时候要半夜去实验室守着实验,特别辛苦,“记得有次和她吃饭,吃完了都晚上10点了,她还要回实验室看结果”。还有人透露,唐晓琳换过导师,之前的导师对她以及另一名学生不好。


▲图为唐晓琳微博


2010年,唐晓琳注册了微博账号,曾在2011年多次在微博发布自己在盐湖城的照片。2011年9月,唐父曾到美国看望女儿。从唐晓琳发表的状态来看,那是她最开心的时候。之后6年,唐晓琳在微博上很少发声,直到今年4月。不过,唐晓琳今年发布的微博内容都是名人名言,其中还夹杂着数字和乱码,“真正伟大(rbb959242443(的人是由行动使他人见识其不凡之处”“身强力壮,踌躇满志;抱负大,有闯劲,而这正是老年所}pba943694610欠缺。哪所很远的东西,在年轻人开来也近在咫尺。”


留学生因压力自杀不是个案


唐晓琳事件引起了很多媒体和网友对留学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所面临巨大压力的讨论。《侨报》整理报道称,2017年2月12日,20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宿舍自杀身亡。刘薇薇在遗言中说“世界是美好的,而我是个不堪重负的胆小鬼,所以选择了退缩和躲避。我的离去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不因为任何人任何事”。


2015年1月27日,耶鲁大学中国女留学生王璐畅在脸书发布一条信息称,自己承受不起离开学校1年或永远退学。5小时候后,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下身亡。据悉,王璐畅曾因精神问题退过学,在耶鲁,退学后恢复学籍比较困难,王璐畅因此面临巨大压力。


2014年10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20岁中国留学生李阳凯跳楼自杀。他生前备受失眠、焦虑的困扰,在日志里写道:“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读心理学博士的Lee在谈到中国留学为何常常面临巨大压力时表示:“中国父母对孩子从小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都让中国学生跟国外孩子比,完美主义的成分更多。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要求,他们往往会自我批评,有巨大的自我价值丧失感。”此外,当这些“小皇帝”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面对压力,他们失去了在国内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少亲情以及能给予温暖的人。一旦他们在国外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时就有更无法排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大自杀的概率。


读博不易


“商业内幕网”今年7月发表题为《博士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是其他高学历人群的两倍》的文章称,博士研究生面临着发表论文的压力,可能会被霸凌,导师所给的学术反馈也可能不足,“要在实验室长时间盯着电脑,无休无止地想要证明自己能配得上‘博士’这一称号。”博士研究生常见的精神问题包括长时间紧张、因为焦虑而不能入睡、抑郁、对日常生活打不起精神等。《研究政策》期刊5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大约1/3的博士研究生都有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报告对多国3659名攻读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调查,51%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过去一周至少出现过两种精神不正常症状,32%的被调查者表示,至少出现过4种症状。


曾经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过生物学博士的王先生在接受GT东学西读记者采访时表示, 唐晓琳的事儿,他也有关注,“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在美国高校攻读工科的博士学位,与外界所想的‘跟着导师混几年就毕业’‘毕业后钱途无量’等印象完全不同。”在强调学术严谨的美国高校,博士研究生往往承受巨大的压力:实验模型反复失败、论文长期无法被学术论坛或期刊发表,以及导师不让毕业等难题。“我读博时的导师是一个印度裔美国人,他34岁就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拿到正教授的头衔,可谓是天才一枚吧。他对自己和我们都非常严格,总是把我们写的论文批的一文不值,虽然我们明白他是想帮助我们进步,但这无疑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压力。有时候为了把研究报告赶出来,连续4-5天不睡觉都是常事。”王先生在回忆自己读博时的岁月时强调,在初到美国读博的中国学生印象中,导师往往是和蔼可亲、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导师既是帮助你完成学术研究的顾问,同时他们也是学术研究的“看门人。他们会对博士生严加要求、不断挑战学生的观点以及敦促学生去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你知道读博最恶心的一点是什么吗?当你将自己两周几乎不吃不喝不睡写出来的报告和新的发现交给导师后,导师却告诉你这个实验方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并强调确定对的方式比埋头去做错误的事儿更重要。”王先生吐槽说:“有几次我真的感觉自己快发疯了,不过幸好我老婆和孩子跟我一起过来的,偶尔放下研究和他们一起出去转转缓解了我很多压力。”


“压力山大”要咋办?



那留学生们该如何应对压力呢? Lee 表示,在外求学,留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应多交朋友,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来调剂自己在学术上的压力。遇到困难,最好能够跟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倾诉,这些都能有效的排解压力。此外,遇到一些比较棘手或者不太方便和身边的人述说的,也可以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对于心理咨询,中国人或许会有些负面的印象,认为那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去看的”,Lee说:“其实心理咨询在美国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服务。在期末考试周前,许多美国学生都会约咨询师聊聊,释放释放自己的压力,听听另外的声音或许就能更好的面对生活。所以留学生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Stereotype 就放弃一个可信赖的沟通和舒缓压力的管道。”


转载自公号 | GT东学西读


关注《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or 

点击页面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