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塔
青塔-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菏泽学院2024年人才招聘简章 ·  2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024年博士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塔

大学与学科“双一流”建设,不能只靠“抢挖”人才!

青塔  · 公众号  · 大学生  · 2017-07-22 17:07

正文

近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表示反对东部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阻止“东强西弱”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在人才稀缺的当今社会,高校争抢人才的“大战”早已司空见惯,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此后,国内各高校“变本加厉”,为争取更多人才,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抢挖,致使西部地区人才流失过大,难以推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该《办法》下发以后,东部高校向中西部、东北“挖人”的现象是否加剧?东部各高校如何“花样”抢人?这一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所引发的抢人大战,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法?

“双一流”地域分布引争议抢人大战花样迭出

2016年7月,网传我国首批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拟定名单公布。在这份名单中,世界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拟定名单中,含有一流大学学科的,华北地区占57所、东北地区占29所、华东一区(沪苏浙)占56所、华东二区(鲁皖闽赣)占31所、华中地区占35所、华南地区占20所、西南地区占26所、西北地区占25所。从数据上便清晰可知地区差异,华南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地理区域,拟定名单中拥有一流学科的大学仅占20所,对此许多网友表示不服:“首批‘双一流’不应该全是华北、华东地区理工科学校,华南有很多名校为什么没入榜?”

也由此,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前期推进过程中便遇到了被质疑“区域歧视”、“东部高校挖人加剧‘东强西弱’”等问题。同时,许多“未被列入名单”高校的攀比心理上升,拉开一场“抢人才、抢教授、抢其他高校高知分子”的大战。

特别自《办法》下发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出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由于东南部高校数量较少,缺少中原地区“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因素,但又因东部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快速,成为全国GDP大区,所以东部高校具备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抢挖人才的条件。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我国便已出现过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向东部地区的现象,2016年起,在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召下,东部许多高校更是亮出诸多吸引人才的招数。以东部某理工学院为例,记者进入该院官网,一个“人才招聘”的导航漂浮在首页上,点击该导航,页面显示“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百名青年优秀博士引进公告”等几个分列信息,其中2017年2月发布的“百名青年优秀博士引进公告”中显示为每年招聘的100名优秀青年博士提供26万元(税前)安家购房补贴,提供最高达3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以及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提供教师薪酬。

此外,广东省某“211”重点大学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年薪也50万元起,并会获得学校提供的200万元购房补贴和安家费;科研配套经费理工医科类不低于5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不低于100万元。另外,“青年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年薪30万元起;另提供100万元购房补贴和安家费,科研经费理工医科类不低于1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不低于50万元……为拥有一流师资、一流人才,此类东部高校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拋“橄榄枝”的现象比比皆是,抢挖人才大战如火如荼。

“双一流”建设是延续防“挖”相关部门要明确态度和措施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依赖于人才资本的积累,人才也成为长久被争抢的对象。据了解,我国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并允许人才流动。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政策,也正好强化了人才的流动性,所以,该如何看待中组部、教育部反对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抢挖人才的政策?对此,深圳大学教授、深圳教育培训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王庆国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弄清楚目标,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表露清晰的政府意图,并给予具体相应的支持或反对措施。

“搞一流大学,当然离不开人才,实际上和以往的‘211’和‘985’是一脉相承,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具体指标大同小异。”王庆国将“双一流”建设与“211”、“985”工程相对比,他认为“双一流”的高校名单,与当初的“211”和“985”高度重合。“就是鼓励我国高校做大做强的一贯方针,是在原来‘211’和‘985’基础上的一种延续。”

据记者调查,国内大部分高校吸引人才的手段,几乎都以高薪、购房补贴及科研经费为主,对于这种由高薪刮起的人才流动风,王庆国认为,这是将教育摆在拍卖场的一种行为。在王庆国看来,让人才进校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自己培养,一个是引进,培养所需的时间成本过高,进度缓慢,所以引进人才是许多高校的最佳选择。王庆国不愿意用“抢挖”来形容高校人才资源的流动,他认为“这是心甘情愿的行为”。引进需要开设条件,开设条件需要当地政府支持,特别是部属等院校需要教育部的支持,那么在抢人才的过程中,开高价就变成常态,而这种高价由政府财政买单,导致许多高校“什么价位都敢开”的现状,无形中营造了不纯净的学术氛围。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环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爱国奉献情怀为主,但随着国家科研技术与经济实力的提高,财政拨款的科研经费上涨让许多高校人才开始有“不同的想法”。王庆国认为,以经济条件来互挖的人才流动方式,不仅使人才“忙于搬家”而“疏于学研”,也给高校原有师资带来薪资待遇不公的心理冲击,同时加剧人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面对如今已蔚然成风的“抢挖”人才大战,王庆国建议有关政府部门明确态度。如若反对人才以不健康的方式流动,那么就应该采取两种相应措施,首先,任何聘请人才的价位不能由高校动用财政资金自定,比如原有老师的工资是20万元,那就按照20万元给引进的人,如果学校老师没有住房补贴,那你引进的人也不应该有住房补贴。价码方面要控制,不能自由膨胀。再者,在高校申报一流大学的时候,审核部门要看引进的人才原来是哪个单位的,如果是来自中西部、东北部,那么需要减分,这样,各个学校就没必要去中西部抢人;最后,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杜绝“全家支出都用经费报销”的现象,同时提高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教师的待遇。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实习记者:施冰冰、李慧萍 见习记者: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