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把东北方言“忽悠”,说成了全国人民熟悉的流行语。16年后,四川成都人陈杰因为父母深陷“忽悠”陷阱,愤而成立“防忽悠”公司,帮老年人做起了咨询和代理投诉服务,此外他还开发了一个名为“保护伞乌托邦”的微信公众号。点击这个公号内发起投诉一栏,便可根据投诉类型,填写自身或者家人的信息,以及投诉对象的信息,并描述遇到的问题。
老年人总是被保健品推销骗局“钓”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保健品推销套路层出不穷,也不完全因为骗子有几把刷子,还在于老年人不懂保健常识,缺少正确保健的知识和方式,容易被骗子忽悠。所以,要防止老年人陷入保健品推销骗局,社会化服务短板要补上。
首先,针对常见的老年病开展经常性保健常识宣传介绍,
帮助老年人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知识,提醒老年人正确保健和购买正确的保健品,防止老年人被忽悠。
其次,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服务,
关注和关心老年人的健康,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健康检查和服务,防止老年人步入保健误区。
第三,协助老年人转变观念,清楚保健品不是药品,
医学上无法达到的功效,保健品同样做不到,有病还请去医院。不要轻信广告、朋友的推荐,保健品不是神药,只可以当做辅助手段。
最后,多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满足老年人的文化和娱乐活动需求,
让老年人的精神获得寄托,防止老年人精神空虚、寂寞,避免因感情空虚被保健品推销商利用。同时,子女要关心父母的疾患和身体健康,有针对性的开展保健常识介绍,提醒老人防骗。
查一个,打一串,端一窝……这是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活动的一个缩影。2017年7月,国务院食安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的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这也是近年来参与部门最多、时间跨度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专项行动。
2017年10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同年11月6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各级食药监部门联合公安机关破获各类食品案件29起,刑事拘留33人。各级工商部门共监测食品、保健食品广告8.68万余条,发现并处理涉嫌违法线索367条。同年11月13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治理的同时,作为行业内部也在积极整治。今年7月27日,在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发起了《保健品行业自律公约》,碧生源等多家保健品企业现场签署公约。
签署公约的保健品企业纷纷表示,将积极维护并遵守本公约,切实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积极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以守法、诚信、科学的态度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