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作者对投资市场的观察与感悟,包括股市、数字货币等投资领域的波动以及产品思维在投资中的应用。作者认为投资与做产品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洞察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行动力。
作者提到近期股市的回升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回血,但个人的投资经历仍然有所亏损。对于BTC等数字货币的投资,作者认为信仰派最终可能会获得较好的回报。
作者认为投资和做产品都需要相似的思维方式,包括洞察、分析、行动等。产品思维的四个组成部分包括用户、需求、场景和定位,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投资。
作者通过举例百度贴吧的缔造者俞军老师、微信之父张小龙以及传统行业的老板们,说明了产品思维在不同领域中的迁移性。这些成功迁移的经验案例说明了产品思维的价值。
这两天应该有不少人挺激动,大 A 重新站上 3000 点,一部分人回血了。
我从手机里找到尘封多年的同花顺 App,满心欢喜准备给它贡献一个日活,结果看到数字时我还是高兴不起来。
虽然大盘挺好看,但落在我这片小雪花上还是一地鸡毛。
好在我早年就退出了这个惊心动魄的圈子,留在那的三瓜两枣也是偶尔找找刺激,但这一轮我还是亏。
回血是回了点,但捡回自己丢了的钱,总是高兴不起来,懂的都懂。
据说,这两天很多股票类 App 的日活数据都得到了不错的增长,甚至有些躺平已久的产品还出现了小范围宕机。
不管怎么说,大家压抑已久的情绪算是暂时性得到了安抚。
但是,也就是暂时,且只限一部分人。
另外,BTC 最近也站上了 65000 的位置,相比于大 A 来说,这倒是让一部分人能真正高兴一把,尤其是 18 年左右入场的那一批,简直不要太爽。
如果你翻看我 18 年的文章会发现,相信的力量比涨跌更让人着迷。
最后的赢家不是技术派,而是信仰派。
至少,我身边那些拿住 BTC 的人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且还继续持有。他们是相信,且心态比较稳。
我属于心态不太稳的那种,早年在大饼上有所收获,但后来属于没拿住的那一批,现在的三瓜两枣也是偶尔找找刺激,放那钓鱼了。
不过,我还是不建议大多数人入场,运气只属于早期且有信仰的人,被套的是绝大多数。
对于投资这事儿,我其实很少在自己的文章里谈,因为不确定性既让人着迷,也容易让人堕落。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观点,说投资和做产品很像,产品做得好的人,在投资上也会有独到的视角。他们善于洞察、善于分析、善于行动,而且不会被现象所迷惑。
这么一说,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产品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世界观,我见过用产品思维投资的、买房的、规划职业生涯的,从有限的样本来看,都远超平均水平。
用户、需求、场景、定位,这是我认为产品思维的四个组成部分,进一步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维度。
再拔高一下,就是对人性和规律的理解和认知,打通一个领域,你会发现世间万物都是类似的。
但就做产品做业务而言,做透一个领域并拿到结果的人,迁移到其他领域成功的概率远大于新手。
你看,很多大厂在做组织架构调整时,会空降一些事业群老大去带新业务,而他们可能是首次接触。
百度贴吧的缔造者俞军老师后来成了滴滴的产品总架构师,微信之父张小龙从邮件工具做到社交平台,其实都是既有思维和能力的迁移。
这些年我也认识了不少传统行业的老板,开饭店的、做家具的、搞工厂的,他们经营业务和企业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用一套类似产品思维的方法,虽然他们并不了解互联网,但在我看来是通用的。
因此,用一个时髦的说法来概括,这就是底层操作系统。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你怎么理解事物、具备怎样的思维认知、行为模式和偏好是什么,都直接决定了做事的效果和质量。
同样,投资也是底层操作系统的一种上层应用,有人赚有人亏,除了技术和运气的差异,那就是思维和认知的不同。
投资和做产品真的很像,是对洞察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行动力的综合考验。
愿你早日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找到通往未来的路。
重回 3000 了,希望能站稳,也祝愿站岗的读者能早日摇旗呐喊,稳了!
明天不上班,后天继续搬砖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