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时间,能够做多少事情?
而“拖延症晚期”的托尔斯泰却考虑了大半辈子,才终于决定离家出走。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托尔斯泰究竟为何要离家出走。
1910年10月末的最后几天里,列夫·托尔斯泰在旷日持久的纠结之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家出走。
这个念头早在40年前就已经在他的脑袋里冒出来了,但托尔斯泰的选择困难症,显然比任何一个纠结于晚餐吃什么的人更加严重。
点击视频
听听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之前写给妻子的信
时长:5分57秒 出品:南瓜视业
1860年,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的灵感在托尔斯泰的脑中蹦出,他开开心心地写了个开头之后,迫不及待地找屠格涅夫要念给他听,屠格涅夫听了之后也发自内心的点了个赞。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写下去……
直到三年后的某天,托尔斯泰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个小说没写完呢,上次老屠也说好,看来还是得继续写呀。”
从这时候开始,托尔斯泰就往“纠结之路“上出发,他先以《三个时期》为题,写了一份关于十二月党人的三部曲,在这过程中他不停地改动,改着改着就想把拿破仑侵略时期也加进去,于是又写了几稿。在反复纠结选题的过程中,他改到了第15稿,也就是最终读者见到的样子,而这本书也足足写了七年。
七年很长吗?没有他惦记离家出走的时间长。
2010年上映传记电影《最后一站》中,托尔斯泰(左)决心出走
1869年,托尔斯泰去乡下解决田产问题,途中于阿尔扎马斯过夜,那一夜简直就是鬼打墙,用他给妻子的信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夜里两点钟,我苦恼、害怕、恐惧起来。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出现了许多异乎寻常的思想”。
但可能妻子根本不懂他的感受,所以后来托尔斯泰在小说《疯人日记》中影射了这次经历:
“我曾试想,是什么东西占据了我的心灵?是买到的东西(庄园),还是妻子,没有什么值得快活的,这一切都成了虚无”。
这次“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不仅是托尔斯泰思想激变的前兆,也是他与过往生活决裂的开始,家庭和妻子成为盘旋在他脑中一个定时炸弹。
《最后一站》中,海伦·米伦饰演托尔斯泰的妻子索尼娅
托尔斯泰非常傲娇,他很喜欢散步,但就是不愿意陪妻子索尼娅一起。所以索尼娅就出去找别人聊天,甚至一度喜欢上了一位给她弹琴、夸她漂亮的音乐学院院长。
托尔斯泰听说后很生气,但是又不愿意和妻子聊,觉得白费口舌。他说:“上帝有眼,我真的有试图和这女人谈话。”
而对于婚姻本身,托尔斯泰也是很悲观的,他的大女儿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他竟然给女儿写信说:
“我无法理解一个纯洁的姑娘怎么会想搅进这样一桩事(结婚)。”
如此丧心病狂的评论,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是托尔斯泰说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没和妻子分开。这与他主张的“非暴力”的观念相似,他生怕自己的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但无疑,这样的关系给双方都带来了伤害。所以长达40年的纠结、选择困难让所有人都变得伤痕累累。
茨威格曾为托尔斯泰具有自传性质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结局,当中写到:
“妨碍一个人变得伟大的正是爱他的人。”
事态在他83岁这一年彻底失控了。托尔斯泰晚年几乎摒弃了所有贵族地主庄园的生活方式,他觉得“贪财是万恶之源”。妻子却很难适应他想要的那种平民般的生活,夫妻间的冲突由于爱情、习俗、新的信念和旧有的习惯而更加复杂。其实夫妇俩早在1883年就签署了“和平友好协议”,实际内容就是分财产。
1891年,托尔斯泰又公开宣布放弃自己1881年后著作的全部版权,妻子索尼娅非常不理解,指责他虚荣心太强、沽名钓誉,不尊重自己对于这些著作的贡献,索尼娅甚至气到准备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房产全分给了家人,招来的反而是大家的冷漠和抵触,分家产的事情让这个人丁兴旺的家族暗潮汹涌,托尔斯泰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完全孤独的。
黎明时分,托尔斯泰驾着马车,和好友杜山医生离开了庄园。三天之后,托尔斯泰就因为无法经受旅途的辛劳,肺炎发作,倒下了。他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之后的几天,托尔斯泰一直住在车站旁边的站长室里面,几次病发之后,托尔斯泰在11月7日与世长辞。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与他的思想相矛盾,他用着银质的餐具,写着人间的苦难,因此,他出逃了,也因此:’走得也正及时,因为只有这样死去,才算完成了他的一生,使他的一生更加高尚。’”(《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托尔斯泰式的纠结让他一生都很尴尬,他向来反抗压迫,却不去支持革命;批判贵族,却离不开自己的庄园;后期与妻子交恶,又不忍离去。他想东想西,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别人。所以茨威格说他这样的死去也算是“正及时”,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一生”。
1909年,托尔斯泰在给孙子、孙女讲故事
托尔斯泰的第二个儿子伊利亚在回忆录里说,逼迫父亲离家出走的最后一击,是最小的弟弟瓦涅奇卡的夭折。父亲受不了这份打击。
托尔斯泰60岁时与索尼娅生下他们最小的儿子瓦涅奇卡,但这个小男孩只活到七岁,1895年因为患病离世。瓦涅奇卡是全家人的宠儿,老托尔斯泰尤其对这个小儿子另眼相待,把他看做自己精神的继承者,用基督教的爱与善的原则教育他。
当瓦涅奇卡只有一岁半大的时候,托尔斯泰就决定把雅斯纳亚·波良纳的一部分房子和庄园分给他,索尼娅得到了这个庄园的另外一部分,还是稍远一点的位置。
瓦涅奇卡死后,托尔斯泰感叹:“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体尝了无尽的痛苦。”棺材入土时,托尔斯泰嚎啕大哭,他还喃喃自语地说道:
“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
伊利亚觉得弟弟的死成为了父亲一生中最大的损失,要是弟弟还活着,父亲的人生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也许这个敏感又善良的孩子能把父亲挽留在家里,不至于让“离开雅斯纳亚·波良纳”这个想法在父亲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伊利亚会有这种猜想,是因为在父亲去世后,他们发现了一封诀别信,正是弟弟死后不久、父亲离家出走之前写给母亲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封遗书。
在这封信中,托尔斯泰谈到十五年的分居。他恳请妻子:心甘情愿让我走吧,别找我、别怨我,别骂我。
(雅斯纳亚·波良纳,1897年7月8日)
亲爱的索尼娅:
我的生活与我的宗教信仰的不一致已经折磨我很久了,我不能强迫你们改变你们的生活,改变我让你们养成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能离开你们。我想,我不能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夺取那些我能够给他们的影响,即便这些影响很小,但我还是要伤你们的心了,我再也不能继续像我这六十年以来的生活,时而抗争并激怒你们,时而又陷于那些将我包围的诱惑中,我再也不想这样了,所以我决定,现在就做我早就想做的事——离开。
第一,因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生活对我来说越来越沉重,而我也越来越想独处;第二,因为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家里已经不需要我的影响,而且你们大家都有各种强烈积极的兴趣爱好,这些能使我的离开让你们觉得不那么明显。
主要的是,我想和印度教教徒在六十岁时走去森林一样,像所有的信仰宗教的老年人想把自己生命最后的几年献给上帝一样,这不是开玩笑,说俏皮话,传谣言,已经七十多岁的我也一样,想用尽全力让心平静下来,想独处。即使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与信仰、与良心完全地和谐,也不能让它们明显地对立。
如果我公开做这件事,那么就会有挽留、指责、争吵、抱怨,那么我就会软弱,可能就履行不了自己的决定,但它必须实现。所以,如果我的行为让你们难过,请原谅我。是真心的,主要的是,你,索尼娅,心甘情愿让我走吧,别找我、别怨我,别骂我。
我离开你并不能说明我对你不满意,我知道,你原来不能,确实不能,将来也一样不能看到并感受到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所以你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为你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做出牺牲。因此我不责备你,相反我会带着爱与谢意回忆我们三十五年漫长的生活,特别是前一半的时间,当你用本性使然的母性的牺牲精神,那么充满活力并坚定不移地做了你认为自己该做的—切,你给了我和世界你能够给予的东西。但在我们生活的最后时期,在最近的十五年,我们分居了,我不认为这是我的错,因为我懂得我做的改变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别人,因为我别无选择。我也不能责怪你跟我步调不一致,不论现在与将来我都会感谢并带着爱意回忆你所给予我的一切。
再见,亲爱的索尼娅。
爱你的列夫·托尔斯泰
1、一书·忏悔录
1996年,苏菲·玛索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饰演俄国贵妇安娜
比起《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书中托尔斯泰思想的体现,这本书显然更加直白。《忏悔录》甚是是以托尔斯泰之思,观察到了进退维谷的人们,而在割裂的时代里,托尔斯泰的思考显然是那个时代最高级的思考造影。
托尔斯泰身处时代变迁的漩涡当中,出身即贵族的命运使他的思想在激变后开始割裂,一面是对时代的观察,一面是家庭的拉扯,在这个过程中,托尔斯泰变得纠结异常。《忏悔录》中,托尔斯泰将自己50年来的思想活动记录下来,书中,他探讨生命的意义、时代的格局、命运以及信仰对人的塑造等问题。
“在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心情,与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完全一样。走到了林中一块空地上,清楚地看见了广阔无垠的空间,却没有看到那里的房子,也不可能有房子。我向森林深处,向黑地里走去,只见一片黑暗,同样没有房子。我也在人类知识的森林中,在数学和经验科学知识投放的光亮中寻找出路。它们向我指示了明亮的地平线,但按照它们指引的方向走去,是不可能找到房子的”。
托尔斯泰的迷思一如但丁走进幽暗森林。
2、一食·春光蔬菜汤
托尔斯泰在57岁时成为一名素食者,而后的25年里也一直维持吃素。纵然出身就是贵族,但他后期的生活却完全摒弃所有贵族的陋习。白天的时候托尔斯泰像农民一样在田野里劳作,夜里则继续写作。
这道春光蔬菜汤是托尔斯泰的最爱,用春天的时令蔬菜做成,它是托尔斯泰庄园里每天必备的菜色。或许是素食和适当的劳作给他带来身体上的裨益,托尔斯泰一直到70多岁时仍保持着很强的体能。
3、一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荐乐人 | 李威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节奏沉稳,犹如慢摇的镜头,摄下广袤无际的辽阔,单簧管和低音圆号呈示出来的意境中,仿佛踽踽独行的托尔斯泰,迎面走来。他融进了这史诗般的壮阔图景。
作曲者鲍罗丁是托尔斯泰同时代人,俄罗斯民族乐派三人集团之一。
音乐奏响时候,人们已经上路了,对于托尔斯泰的离开,旋律优美而荡漾,是庄严的送行……
本文出自公众号“一饮一啄Video”(ID:yiyinyizhuotv)
乔布斯曾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爱吃苹果。后来由于癌症的缘故,开始吃高蛋白的动物脂肪——鱼肉,结果被海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寿司深深迷住。
点击蓝字标题,即可阅读《在吃这件事上,乔布斯就是谢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