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的一些事
老牌科技博客,互联网科技类KOL,科技类排行榜前20名。专注于互联网产品的媒体平台,聚焦互联网前沿资讯,网络精华内容,交流产品心得。『互联网的一些事』唯一认证号,业内众多大咖都关注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打工人前10月周均工作48.6小时# 【# ... ·  昨天  
虎嗅APP  ·  焦灼的中年女性,去考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的一些事

在Facebook工作是怎样的体验?折腾,失措,迈出舒适区

互联网的一些事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20 23:37

正文


Facebook的员工们玩出了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用户和营收连同股价一路高歌,以及蝉联各个“最受雇员欢迎公司”的榜单。驱动这业务快速发展和员工幸福感的背后,是怎样的日常体验?


标题:在Facebook工作是怎样的体验?折腾,失措,迈出舒适区

来源:克拉拉(微信号:kelala_claire)

作者:克拉拉

已授权『互联网的一些事』,转载请联系作者。



为了贴近原汁原味的Facebook表达,本文有部分中英混搭,请轻拍。 


我在2013年加入当时还不到10人的Facebook大中华团队,负责帮助大中华区合作伙伴利用Facebook的产品和生态系统布局营销策略,实现用户,销售,品牌等多维度的增长。


刚加入Facebook时,最有冲击的体验还是各种open, move fast 和 be bold的文化和制度落地,不禁感叹,明明从规模上已经可以称为“大公司”,facebook居然还保持一个创业团队的spirit和玩法!而事实证明,Facebook的员工们不仅没有把公司玩坏,反而玩出了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用户和营收连同股价一路高歌,以及蝉联各个“最受雇员欢迎公司”的榜单。


驱动这业务快速发展和员工幸福感的背后,是怎样的日常体验?



上千人的开放扁平公司

扎克伯格本人就是开放文化的布道者,认为大家都应该知道what’s going on in the company。每周五都会举办全公司都可以参加的Q&A环节,回答员工现场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从热门收购案到关于未来交互方式的脑洞。“哦,原来这个问题Zuck是这么想的”听Q&A总感觉收获满满。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分享会去了解公司各个产品的新进展:每个季度的公司大会,各个产品的老大会一起复盘回顾和下阶段挑战和目标。更会不定期收到邀请,参加公司不同产品团队的分享会。


除了了解公司层面的方向和信息,日常工作里公司也鼓励开放对话,分享,随时给同事反馈,以及发表观点。走进一个讨论,就得准备着贡献观点,因为这些是保持创新力的基石,特别是在组织迅速扩张的时候。

这张拍的是老campus里Zuck的办公室,足够透明,像鱼缸一样


作为刚刚毕业或者刚从传统公司加入的新人,最初常有迈出舒适区的懵圈感,也会紧张,要在每一次讨论中逐渐适应。公司里一位在行业内都有名的大佬曾经给过新人建议(和要求):“Ask yourself what you would do if there were no org structure, no titles, and no levels, and you just had a job to do. Then do exactly that.”


工作之外的facebook,随处可见的都是三五成群的组合,campus里也处处有facilitate conversation的细节,比如食堂,天台的散步道,双人自行车等等。


看上去”facebook的人好像都没在工作耶?”, 其实在不需要花心思安排衣食住行的背后,是大量时间和同事们在一起hangout,随时交流讨论协作,以及迸发出新的创意。


在Facebook三年多里,我在大中华区,新加坡,美国和马来西亚办公室都呆过,和来自各地的背景完全不同的facebooker做朋友,从交流产品到聊人生观,常常感觉有趣有料,大呼过瘾。关于他们的经历和观点,有机会再写。


这张来自网络

给野马折腾的大草原

很多公司在引入游戏化的规则和制度希望激励年轻人,而在Facebook,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工作落地,产生成果而更加激励人的了。


在Facebook快速迭代的运转模式下,很多产品细微改动都是几乎裸奔上线。工程师早上写的代码,下午就有可能投入生产,被上亿用户所使用。这对工程师团队有很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是看得见成果的成就感。


在探索性的产品功能和决策面前,与其大家一次次约会分析讨论,Facebook里更常见的是——撸起袖子开始干,做一个最小产品原型,投放在一小部分用户里去看效果,让数据说话。


非产品和技术类的工作也一样。比如我之前的工作,需要解决“如何提高视频类内容在营销活动中的使用?”“如何提升下载的转化率和激活率?”“如何帮助直播类app制定以高ROI为目标的增长策略?”,而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产品和营收类指标或者A/B testing来衡量落地后的成果。


Facebook第一个中文版poster


Facebook非常鼓励大家“折腾”,著名的文化“move fast, break things”,“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are not afraid”都是说不怕你玩坏了,就怕你不去尝试,去,赶紧去。


当然啦,勇猛前进的同时还得带着脑子,Facebook要求你适应一个多变而指令模糊的工作环境,你要自己去摸索出你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有责任有信任,对有些人是压力大于动力,对有些人是动力大于压力。facebook的绝大部分同事是后者。公司也有另一条文化保驾护航——‘focus on impact’,Facebook一直是一间创业公司,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每个人和团队在自己长长的工作列表里,一定要优先最重要,最有impact的项目。


如果你认同这样的做事方式,Facebook也许适合你——可以感受到每天做事的价值,它直接贡献于全球十六亿人更好的连接;并且有成果,数字来说话。短时间内看到成长,酷到停不下来。


职业发展是一场Jungle Gym

为了适配一个开放,高效的创业型文化,Facebook的团队结构也非常扁平。和如投行,广告公司等ladder式上升的公司相比,在facebook似乎很难在title上有快速提升。有时升了内部级别,递出去的名片上印的还是一样。


Facebook的个人发展逻辑是jungle gym——不一定要直线爬树,可以换到左右其他大树上,换着换着,就发现自己到了森林更高处,这其中还伴随着relocation的机会。比如和我合作的一个印度小哥,最早在印度负责提供数据服务,后来relocate到新加坡负责报表分析,再后来去了纽约负责某个业务线的商业分析。



Jungle Gym的概念在公司里常常被大家提到,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怎么gym, ’You are the owner of your career.’


有些人觉得exciting,有些人可能迷茫而无从下手,没有人会过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发展,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不过迷茫并非不可解决,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发展的团队里,有很多机会让人跨出自己负责的业务,到处尝试,在不设限的工作里有机会订制自己的career。


因为有兴趣深入学习growth marketing,又有engineering背景,我刚入职不久就申请参加了专门给数据分析师和产品经理准备的data camp。一年多以后视频广告产品上线,而我们大区的产品运营经理还没到位,于是我就从帮忙跑数字,到有机会兼任了视频广告产品落地的策略。我在facebook的搭档非常喜欢研究广告创意,他现在已经兼任facebook对外的创意讲师,出席各种行业峰会,收获迷妹粉丝无数。2016年,我拿到了美国总部负责messenger和internet.org两个产品的全球marketing的职位offer,也完全来自过去三年在不同project上’玩’出的经验。



不是总结的总结


交流,折腾,试错,迈出舒适区是facebook工作的常态,作为一间大公司,仍然每天以‘we are just 1% done’的创业般的态度面对机会和挑战。对于喜欢这样文化的人,这里是火箭,是游乐场,也是野马的草原。这三年半的经历让我在做事儿,建立团队,以及规划人生上,都有了更深的体会。


Facebook不讲work life balance,而是提倡work life integration。我的理解是,生命里一大半时间都在工作,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追求和喜爱的人们一起在愉快的环境里,去追寻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并且有兴趣的事业。工作和生活里都有结伴探索人生的奇遇,每一天都可能平凡而伟大。


我们都值得追求这样的生活。


作者简介

克拉拉,前Facebook大中华区营销策划经理。欢迎关注我的订阅号,和你分享我从香港漂回北京的生活感悟,还有从程序媛转身互联网营销的体验和思考。


END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问题、业务合作、投稿爆料请联系QQ:5214617




干货资源,免费下载

回复“简历模板”,获取《500份简历模版(适合应届毕业生)》

回复“五星书包”,获取《200本行业畅销书:从互联网到文哲史》

回复“行政必备” ,获取《100套公司行政管理条例》

回复“小程序源码” ,获取《130套小程序源码》


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