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意为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如今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其实意为更替继承更为合适,这意味着在
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应一成不变
。
过去,一味地守旧导致了不少
传统文化的消失或者断层
,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种多样的呈现形式,
传播的形式、受众的心理
和
接受习惯也
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何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如何在年轻人心中产生更大的
共鸣
,变得尤为关键。
为深度了解这一话题,网易艺术特邀在“影响未来的100件设计”评选中获得最佳网络人气奖的获奖设计师们,听听他们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看法。
通过“再设计”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如今,大部分遗址公园成为了大爷大妈遛弯的场所,不再散发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遗产往往意味着
守旧
,文化遗址意味着
无趣
,这种情形和趋势着实令人感到惋惜,某种意义上,
作为物质遗产它还存在着,作为精神遗产它已经失去了传承的意义
。
如何让遗址类文化遗产散发出新的
活力和生机
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代状元纪念碑》十组作品之一组整体图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代状元纪念碑》细节图
以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设计纪念碑
为例,众所周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是中国文明历程中的一座高峰。
对于纪念碑,传统意义上往往设计成高耸入云的形象,以彰显遗址在古代文化、政治、经济及对外交流的重要内涵。
而在
设计者吕绍藩
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设计的
唐代状元纪念碑
中,人们不必抬头仰望,而是以俯视的方式观赏作品,不必一味仰望的历史留给子孙的反而是一种
永恒的怀念
,是一个后人可供
沉思
的场所。
《唐代状元纪念碑》设计者吕绍藩
在吕绍藩看来,在为文化遗址设计作品时,不应只将以前的文物放大后摆放在遗址中,也不应一味地依据刻板印象去塑造,而应创造出新型的设计作品,
从主题、内容、形式、材料上链接古代和当代
。
为传统带来新的审美形式的设计才能让
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
让传统文化在与科技的互动中传播和再生
在谈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时,单霁翔曾说过:
“我们要把这些
古代的智慧融入到今天人们的生活
中,使它们在今天生活中仍然成为
最有尊严
的、对人们生活贡献最大的一部分。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热潮中,建筑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乎着人们“衣食住行”四个基本需求中的“住”。
在现代社会,年轻人生活理念发生了转变,更期望在设计中运用到
现代化元素及科技元素
,而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融入其中则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曼陀罗之丘》整体图
《曼陀罗之丘》细节图
在建筑设计师李豪设计的
快闪艺术博物馆
《曼陀罗之丘》
中,集中了受年轻人喜欢的
沉浸式
元素,同时传承了
喜马拉雅与新亚洲文化
,形成了来自遥远的
自然文明与现代城市的对话
。
在《曼陀罗之丘》里,建筑角部的构件设计学习了
榫卯中空间咬合交错
的关系,榫卯作为整体空间组合逻辑的一部分,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one take architects一本造建筑工作室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李豪
李豪认为,要创造有
“信念力”
与
“戏剧性”
的建筑空间,需要通过新媒体与科技的介入,让文化得以更好地
传播、互动和再生
。
创新型的建筑空间,不仅可以激发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将庙堂文化转化为流行文化,同时极大地
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
群体,使优秀的
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提高了人们的广泛参与性
。
年轻人是未来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
无论是为传统带来新的审美形式,还是介入新媒体与科技让传统更好地传播再生,最终的目的都是
拉近传统与年轻人的距离
,通过新的形式
弥补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缺失的一课
。
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大大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生活方式,他们看似是与传统文化脱节的一个群体,但不能否认的是,年轻一代正在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力。
正如吕绍藩所说,摒弃传统就犹如举刀断水,是做不到把一个伟大的民族几千年的伟大创造完全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