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地
发现世界
遇见你
一个宗教建筑,因其美而被毁灭,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举世罕有的。那么,它的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见过它的人无疑一百人有一百种说法。当年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惊奇于他对病态人生的体察和对美的深切体认,尤其是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由一个真实故事演绎出关于美的丰富内涵,我们方知美不仅是美,它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让人仇视的存在,它具有的杀伤力既毁别客体也毁灭自体。
在此简单介绍下金阁寺的历史。鹿苑寺,又名金阁寺,是一座最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古刹,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又因为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又被昵称为"金阁寺"。
1950年,金阁寺被一嫉妒其美的和尚所焚毁。三岛由纪夫正是本于此而创作了《金阁寺》,这部小说与其说是讲述一个故事,而不如说是通过一个故事让作者思考美的能量以及这种能量与人的纠葛。三岛由纪夫认为对死要有自主的意识,因为生之中就包含了死,从这个角度讲,死也可以是美的,或者说是自主的死可以升华为美。他写完《天人五衰》最后一部,当天便剖腹而死。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家门的时候,三岛在书桌上留下字条:"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我想永远地活下去。"
三岛的美学观借由他的作品展开并深入,我觉得,《金阁寺》这部让人沉思的小说也和金阁寺实体一起让三岛永远地活下去。2011年我到日本出差,主要是与某些机构交流并考察相关情况,周六周日日方安排我们游览,在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上,我继续翻阅三岛的《金阁寺》(今天来看有点装),以期能感受三岛对金阁之美的感悟和思考,陪我们前往的山田对我说,三岛是主张复活军国主义的极右翼分子。我心想,三岛的政治倾向并不妨碍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在中国被翻译出版的还不少。而且,他作为日本作家,他考虑其国家利益有他自己作为日本人的角度也不奇怪。我们唯有搞好了自己的国家才是正理。一个作家总不能为其政治倾向就一切皆废吧?
那天我终于看到我向往已久的金阁寺。我想像一个和尚因受惑于金阁之美而无法进入现实人生,于是一把火将其烧掉的情景;想象金阁在被焚毁之前和重建之后的许多清晨和夜晚,万物苏醒和沉睡的时候,独守衣笠山山水之间的金阁,将影子投放在纯澈的镜湖池中,如绝世美人顾影自怜……
仔细观察,金阁之美不仅仅是建筑物之美,它也是庭院之美、山水之美,是人文美与自然美所共创的杰作。它是大自然如母亲的臂弯一样护佑着的山谷间的静谧天地,这里有清晨的鸟儿啼鸣和夜晚的月华如水,有樱花怒放的春日和白雪覆盖的寒冬,它们作为自然的手笔,给金阁增添着灵动飘逸的时光和季候之美。据称,金阁作为代表北山文化的华丽建筑物,体现出义满当时的权威和对王朝的憧憬。我们是否可以说,金阁就是一个代表着某一个时期的人类之梦呢?而且,它因美的不可抗拒而延续下来,即使曾经被焚毁,它仍然可凭借美的力量而再生。
这次,当我再次拜望金阁寺,我更加感受到金阁之美确实是建筑与环境、人文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它因为凝聚了这些特别的条件而不可取代。
这是侧面的中景。
侧面的近景。
被松柏环绕。
好遒劲的树干,这一角极其美。
金阁上面展翅的金凤凰。
它的简洁与精致无与伦比。
这样看很庄重大气。
任何角度看都是无可挑剔的美。
它沉静如处子。
这是金阁的正面,它在山水中。
波光粼粼中的倒影。
树的掩映下
湖中的松石体现了庭院景物的节奏。
蓝天之下,绿水之上。
它有不可亵渎的姿态。
自然与人文的共同创造物。
这么美丽的树也是维护的结果。
红枫正在酝酿秋色。
据说下个月将在这里举办一个音乐会,正在为此搭建舞台。虽然有点打搅金阁,但我相信以日本人的认真,不会对金阁造成困扰
来参观的游人不少,但都似乎很小心谨慎,或是迫于金阁之美的能量?
我总觉得金阁是有灵性的,它有多少次飞起来,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