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一个能陪你科学认识自己的公号。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路在隐身  ·  大模型搭讪与看相的测评和感想 ·  2 天前  
t0mbkeeper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罗恩·韦斯莱: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内核强大的人,才不容易被这种话控制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09-12 20:5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每个人都喜欢被夸奖,不管是工作中老板给的正反馈,还是生活中我们被看见和回应,都会让我们在心底忍不住感觉雀跃。


但最近朋友跟我倾诉说,她被夸奖了,却并不开心,反而觉得自己好像被夸奖给控制了,比如:



🔘 同事夸我今天穿的很漂亮,眼光真好,我会不自觉地更注意每天的形象,觉得自己不能邋遢着去上班;


🔘 老板夸我项目做得特别好,我开心的同时会隐隐担心,万一下次做得不好了怎么办?


🔘 朋友夸我总是很贴心、很周到,于是在社交中,我就会更多照顾周围的人,有时候明明自己也很累了,也依然觉得有责任照顾好这个场子。


她说的这些情况,确实普遍隐隐存在于很多场景中,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得到夸夸,但有时候这反而让我们感觉更累,压力更大了呢?


有一些夸奖

确实容易让人更虚弱


虽然心理学理论也普遍认可夸奖的价值,认为它能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信水平,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但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夸奖都具有滋养性,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有时候,某些夸奖反而会摧毁人的内驱力,让人养成固定型思维模式,阻碍我们的成长。比如——



夸奖难以改变的个人特质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夸奖实验,即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夸孩子「你真聪明」,另一组夸孩子「你真努力」,然后观察两组孩子的成就目标和对失败的反应[1]


被夸聪明的孩子,会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题目来做,把「证明自己很聪明」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在面对失败时会归因为「我不够聪明,能力不足」,并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


被夸努力的孩子,会把「通过学习提高能力」作为追求目标,面对失败时会归因为「我还不够努力」,并有动力加倍努力和尝试,并认为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


图片来源:alterledger


在职场和生活中也是同样,当我们获得的成就被归因为「能力强」、「在这方面很擅长」等短期内无法快速改变的特质时,我们会更容易担心,万一下次做得不好,是不是就代表我能力其实并不强、在这方面其实并不擅长?


这时候,我们的目标就不再是把事情做好、或提升能力,而变成了证明自己,就容易掉进固定型思维模式中。



夸一个人所具有的工具价值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伴侣每次夸奖你,夸的内容都是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赚了多少钱、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高光时刻,你会不会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会在心底隐隐觉得,ta 是不是因为我的个人成就而喜欢我?如果我不优秀了,或者 ta 遇到一个更厉害的人,ta 还会喜欢我吗?


图片来源:《周日晚上左右》


类似的夸奖还有「你真贤惠,谁娶了你真的太有福气了」、「你真懂事,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等,这些夸奖也在凸显一个人的工具价值,夸的虽然是你,但这些特质其实是有利于你周围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的工具价值被夸奖倒还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里,我们总是作为一个好用的工具而被赞赏,会导致我们把个人价值和工具价值强绑定即认为自己的存在意义仅在于对他人有用或满足他人的需求,认为与人建立关系必须基于「我对别人有用」,而非基于情感联结。


图片来源:《我的阿勒泰》



和实际情况不符的夸奖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认为,夸奖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然而,夸奖如果过于频繁或与实际表现不符,可能会导致虚假的自我效能感。


比如,一个人的能力有 60 分,但领导觉得他有 100 分,如果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有 100 分,会在面对挑战时过于自信,当实际结果和预期差距太大时,也会严重自我怀疑。


这也是「捧杀」的威力,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较为客观的认知,自我效能感不源于真实的成就,而是源于别人的夸奖时,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无法达到期望的高度,就会一脚踩空,掉落谷底。



如何利用好夸奖

而不是被它限制?


当我们是一只风筝的时候,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我们飞行的高度,依赖于风的助力,也会恐惧于风的停止。


而当我们是一棵扎根在土壤里的大树时,风虽然让枝叶摇晃,但无法撼动根基,我们依靠内部养分稳固生长。


想要利用好夸奖,让它成为我们行动的推进器,就需要我们逐渐生长和建立自己稳定的内核。



夸奖只是反馈,不能代表我们的全貌


有人喜欢吃橘子,有人不喜欢吃橘子,而橘子一直都是橘子,它的味道并没有改变。夸奖是对一个人行为或品质的认可,但不代表一种绝对的好坏价值判断。


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他人的反应来构建自我概念的,在互动中,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态度和反馈内化,像是照镜子一样,通过他人来确认自身的样子。


图片来源:山本耀司


然而,镜子里呈现的画面,并不是我们完整、真实的样子,而是经过对方的认知系统、偏见和经验过滤后的产物,往往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像是有人拿着一小块镜子照你,这块镜子仅代表对方的喜好、价值观,镜子里你的样子不一定真实,也一定不是你的全貌。


认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镜子里照出来的样子,作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视角的补充,而不是完全通过它来定义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当我们没有给自己建立内部评价体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就会很容易被外部评价牵着走,把别人的标准奉为真理。


而建立内部评价体系,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当我们因为某件事被夸奖时,也需要问问自己,我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真的享受吗?这件事对我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同样,就算某件事搞砸了,但我们做的过程中很享受,进入了心流状态,或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也不需要因为结果不好就把全盘推翻这件事的意义。


图片来源:《誓约》


自我决定论(SDT)认为,当个体有能力根据自身的兴趣、价值观和内在动机行动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在满足感和持久的动力。


当我们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发生冲突时,也可以试着告诉自己,即使我内心的标准和别人完全不同,也没必要全盘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而是试着找到平衡和交集。


在这种状态下,他人的夸奖才更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助力。当别人夸奖我们本身就认可的特质时,就相当于在我们喜欢的道路上踩了一脚油门,给了我们加强自身优势的动力;如果别人夸的是我们觉得没那么要紧的特质,那也不用迎合夸奖而给自己压力。



夸奖是一种期待

而我们不用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 认为,我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在扮演着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是由期待和规范所建立起来的。


由此来看,夸奖也是社会化的一种工具,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某种行为或品质的认可,还隐含着期望和规范,人们会因为被夸奖而重复特定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


比如,一个人从小就被夸温柔体贴,这可能会让 ta 更乐于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另一个人经常被夸果敢独立,ta 可能更喜欢承担决策者的角色。夸奖背后所隐含的期待,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同。


图片来源:《说起来有点可笑》


但这些社会角色都是我们喜欢的吗?或许并不,有些角色甚至会跟我们的内在需求、优势相冲突。


比如老板期待你成为脚踏实地、执行力强的员工,但你其实更擅长天马行空地想创意,你可以重新寻找符合你优势的工作,也可以试着用真实的自己去演绎和定义老板眼中的「好员工」的角色。


如果每个人的期待都是一件衣服,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穿上我们喜欢的那件,放弃不合身的衣服,或者加入自己的设计,改变这件衣服。



最后


我们常常对批评指责很敏感,却很难察觉到夸奖带来的隐秘的控制。其实,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都是这个世界给予我们反馈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试着以自己为主体,选择吸收那些对我们有益、有滋养性的反馈,而不是被反馈塑造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担心自己的夸奖会给别人造成压力,也可以试试:



多夸夸过程,少夸结果

多夸可以改变的,少夸无法改变的

多夸个人特质,少夸成就或者工具价值

避免让夸奖创造出本不必要的竞争



希望大家都能开心地夸人、也享受被夸。




今日互动


你是如何应对外部反馈

让它成为自己的助力的呢?


References:

[1]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



本文关键词:夸奖,固定型思维,内部评价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人生而碎裂,靠修补存活。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内核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