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
马江博说趋势
”
,再点击右上角的“
···
”,选择
设为星标
,
文章每天
自动推送
我是
马江博
,关注我,看清
趋势与财富
。
(我的年度内部专栏《
政经参考
》已上线,
详情见文末
)
这对“编制”又是一个重击。
比如高校事业编,我们俗称的“铁饭碗”,
居然说没就没了。
而高校,可是编制的重要堡垒,
或者说大本营之一。
日前,一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招聘公告,大家见到了一个
新物种名词
:
“员额制”
。
这个公告称:计划招聘50名博士层次教师,
全部都是“员额制”
。
那么,这个
"员额制"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说,
高校的
“员额制”,不同于传统事业编,更不是“铁饭碗”。
按照严谨说法,“员额制”
也称人员总量管理
,是由高校自主设定,上级人社部门核定备案后,可执行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传统事业编
是
与个人身份对应,如果离开岗位,编制会跟着
走
。
然而,“员额制”是
“在岗才能在编”、“对岗不对人”
,编制只与岗位对应,与人无关。
这也是和传统事业编
最大的
不同的地方。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传统事业编是"买断",那员额制更像是"租赁"
。
它不再是终身制的"铁饭碗",而是一种"有进有出"的管理方式
。
一个员额对应一个人员,至于,
工资福利待遇,和事业编制完全相同
。
但是,合同续存期间是否续聘,要根据考核决定。
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岗位数量,只要
上级部门同意就行
。
换句话说,也可以大致理解为:
“员额制”是
一直
处于“试用期”的事业编
。
高校为何用“员额制”代替传统编制?
第一,全社会都知道,传统高校事业编,定编定员,相对稳定,也常被称作“铁饭碗”。
有些人一旦有了"铁饭碗",就不太愿意往前冲了。
年轻教师在资源争夺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这对高校的发展,其实不太好。
高校实行
“员额制”
、
学科“末位淘汰制”
等人事管理制度,一来可以打破传统编制“只进不出”的局面,二是盘活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机制,提升高校办学活力。
广东深圳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南方科技大学,
它实施的是“全员聘任制”:
一个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员聘任制的高校,
建校之初坚持至今。
历经10余年发展,2022年入选“双一流”高校,充分验证了全员聘任制的有效性和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其实,无论是“员额制”还是“全员聘任制”,都只是个说法和称呼,本质上,是高校取消事业编的一个大动作。
第二,高校事业编的取消,更深刻背景原因,
是来自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
最近,有一条新闻刷屏了江苏小伙伴的朋友圈——江苏淮安,2024年12月20日,一天之内注销了4家事业单位和
11所学校
。
这还没完,2024年12月18号,安徽某地又
注销了3所学校
。
短短几天时间,几十个单位和学校接连被注销,这是巧合吗?
目前这些被注销的,还仅仅是中小学层面。
全国各地学校和事业单位被注销,表面上是地方的一种行为调整,但深层次来看,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一次调整。就是人楼下降对教育本身的巨大影响。
虽然高校现在还没有到大量关停的阶段,
但2024年民办本科招生难的苗头,却已经显现。
而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学校也好,事业单位也好,任何机构的存在,都是需要成本的,都是依靠资金、人力和资源来维持。
某种程度上,高校取消事业编制,更像
一种未雨绸缪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