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有什么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影视作品,那非《小舍得》莫属了,里面所反映的教育问题生动而真实——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正在面临教育的“内卷”。在亲子教育中,“鸡娃”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剧中的田雨岚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鸡娃”母亲,为了让儿子在家庭聚会上可以压过其他兄弟姐妹,大出风头,她要求儿子将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千位。
她却对孩子真正的兴趣——生物视若无睹。每当孩子想要观察蚂蚁、蜗牛等动物时,田雨岚只会嫌弃它们是“脏兮兮的东西”。仿佛比起身边的男孩来说,这满满一架子的奖状、奖杯才是她真正的儿子。
而田雨岚重组家庭的姐姐南俪一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她和丈夫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活得快乐。在女儿欢欢因为落选班长而伤心时,南俪夫妻二人鼓励孩子不能因为某一次的分数,或一次小竞选的失败就轻易否定自己,让她要看见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
对于当下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究竟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应该“舍得”的?成绩固然重要,却不是评断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拥有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更难能可贵。
《小舍得》剧中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向广大家长抛出了一个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价值”二字若说复杂,它确实既是哲学意义上的难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可同时价值又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到房屋车辆,小到粮油米面都有价值的身影。而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小脑袋,便会在这些细节处冒出问号。例如:
“妈妈,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南北?”
“爸爸,价值和价格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一件物品的价格会经常变化呢?”
作为大人,我们或许都甚少思考价值的深刻含义,而向孩子们解释价值这一抽象概念似乎就更难了。在绘本《你好,价值!》中,小主人公穿梭在一个个古今中外的场景中探寻价值的真谛。
爸爸这样为女儿形容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它们就像她和她牵着的小狗,小狗时而跑在她前面,有时又落在她身后。但只要女孩牢牢牵住小狗身上的绳子,那么无论小狗跑得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她身边。就是这样一个
简单的比喻,便将经济学中最经典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理论说清道明。
在这本书中,女孩在时空中穿梭,历遍中华古籍经典中的价值故事;穿过任意门,云游在世界和宇宙的各个角落,寻找开启价值之门的密钥。
孩子们可以通这一幅幅生动精美的插画、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初步了解“价值”的内涵,例如,价值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改变;事物价值的大小,会因为情况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
绘本一步步地将我们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由大化小,由繁化简地传递给了孩子。正如露营篝火旁爸爸告诉她的话: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三把火”,而这些才是我们超越物质财富,需要真正坚守的人生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
”试问如今,抛开书本习题,离开补习班和兴趣班,我们给孩子到底留下了什么知识和观念?
前几日,一段人大附中ICC国际部同学随机被英文采访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同学们母语者一般的英语水平让网友直呼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然而也有网友表示,这些孩子诚然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但这不应该是让其他孩子去自卑的现实,而应该成为侧面鼓励他们创造自我价值的推动力。
知识改变命运、“一分压倒上千人”这样的观念似乎已经根植在我们的思维,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的烦恼里,总是逃不开对成绩的焦虑,对天资聪颖者的慕强,并引申到日后对财富、成功的趋之若鹜。
而耐心、包容、团队精神这些不可多得的高情商品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你好,价值!》绘本则将这些可贵的道德品质展现在了小读者面前。情商理论的开创者,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在本书的推荐语中如是写道:
“这本书讲述了孩子们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比如知识、耐心、团队协作的精神、包容心,以及拥抱变化的精神。在这场旅程中,孩子们将学会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习得同理心、真正理解他人——而这正是情商教育的关键之一。”
价值教育的核心,在于我们要认可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去唯成绩论,“不以分数论短长”,我们应该同绘本一样告诉孩子,
人生的价值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着不同的价值。
比起价值的成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在创造价值时中所付出的
汗水、智慧与时间
,只有充分体验了价值实现的过程,才能真正点燃
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这“三把火”,使它们成为陪伴我们终生的珍贵价值。
在父女滑雪的雪道上,女孩记下了爸爸教她创造价值的要点:
看远方,不要看脚下;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平衡。
再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家长应该给孩子塑造怎样的价值观?相信《你好,价值!》已经用最童真的语言和故事,解答了这个问题,与父母一起指引孩子客观认识世界,启发他们主动探索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