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体偶联药物的市场概况及投资动向进行分析之外,我们特别邀请
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
,就增长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优势、投资方向等一系列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问答。
投资人问答
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
■
概念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由抗体和细胞毒素通过连接物偶联组成。理想的抗体偶联药物=高度特异性的有合适靶点的抗体+理想的连接物+高效的细胞毒性药物。
■
最近几年美国的ADC市场规模增量有限,您认为未来可能的增长的驱动因素有哪些?是新一代技术、适应症扩大,或者新靶点吗?
首个真正意义上的ADC药物Mylotarg于2000年上市,2010年在美退市,2017年重新获批上市,这种一波三折在药物开发史中并不多见。
ADC作为生物偶联药物的代表,将传统小分子药物与抗体分子整合,不论从药学(基于MOA的分子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还是药理、毒理学角度分析,都是
目前所有药物开发门类中较为复杂、开发成本与风险最容易失控的一种类型
。
因为开发门槛很高,即使全球最大的跨国制药巨头们也基本不具备独立开发ADC的综合技术能力,而是通过与专业ADC开发公司(如Seattle Genetics、 Immunogen等)合作的方式推进自己的ADC产品线。
之所以近几年ADC市场规模增长未达到预期,我认为有两个主因:一个是已上市的几个ADC的技术成熟度尚有欠缺,另一个是在ADC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方面也存在缺陷。当然,这些是任何新生事物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交的“学费”,正因为有前面几个上市的早期ADC先驱做了“小白鼠”,才使得我们对于ADC本身的作用机制、偶联策略、质量标准、临床设计等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这也必将显著推动ADC行业进入更为成熟稳健的发展阶段。
技术进步在ADC研发领域是第一驱动力。
ADC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两块,linker(连接物)设计与偶联策略
,这两部分又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近两年来,新的定点偶联技术不断涌现,以解决现有ADC药物的异质性以及治疗窗口窄的问题,更大程度实现ADC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与优势,也必将推动ADC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
从靶点与适应症角度分析,前景也是有理由乐观的。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85个ADC新药处于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靶点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31个已进入临床II/III期阶段,将近10个进入临床III期的后段,从ADC获得突破疗法认证的比例分析,预计仅在未来5年内就将有多个ADC药物获批上市,适应症从前期血液系统肿瘤为主扩大到三阴乳腺癌、神经胶质瘤、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种,这其中极有可能产生若干重磅品种。
从药物作用机制来说,ADC与肿瘤免疫完全不同。打个比方说,一个是“攻城拔寨”,一个是“内部瓦解”,各有各的妙处。
人类历经癌症几十年的系统研究,虽说对其机制已积累大量理论,包括免疫检控点机制这样的重大突破,但不得不承认,对于癌症,未知的仍远远多于我们了解的。以免疫治疗为例,PD-1对于三阴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等仍然效果还较为有限,而与此相比,ADC却表现出更好的临床优势与潜力。
我们认为,对于众多临床需求远未满足的更具挑战性的恶性瘤种,
联合治疗是大趋势,ADC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
■
最近几年ADC相关的投资活动并不频繁,主要有哪些因素使投资人对投资ADC有所保留?您对这一个领域的投资如何看待?
有了前面我在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就不难理解,ADC领域的复杂度对于制药行业本身都“水很深”,对于投资人即使是专业的生物医药专业投资人来说,通常也是“看不懂”,或者说不知从哪个角度评判。
当然,近一年我们也必须看到, 伴随一批针对难治实体瘤种开发的ADC进入临床后期并展示出良好的上市前景,
与ADC相关的投资活动也在快速升温中
,投资圈里不少投资人都在看ADC项目。元禾原点对ADC始终看好,我们也在很早期就作了相应布局。我相信,
ADC领域有机会成为投资的一个“蓝海”
。
■
对于投资ADC技术平台,您最关注的点有哪些?什么样的ADC产品您认为会是有潜力的产品?
元禾原点向来重视对技术平台的投资。考虑到药物研发周期非常漫长,对于包括ADC在内的药物开发技术平台,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技术的创新性、体系性以及突破性
:是原有技术的简单改良,还是确有差异化创新并体现出明显优势?是否有充分考虑到产业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否会给未来的产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