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
【世界说】
联合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为过去一周的留言被选为“优秀评论”的读者送出
《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
。
本书探讨了十八世纪英国新式、时尚的消费品的发明、制造和购买。
十六世纪,英国社会所用的奢侈品很大部分是从东方而来,如中国的茶具、丝绸等。到了十八世纪,时尚的消费品变成多为英国制造。这些商品,如各种玻璃制品、金属饰品、棉布、家具等,纷纷引起购买风潮。本书通过讲述奢侈品与娱乐的故事,分析了从十六世纪开始的全球奢侈品贸易到十八世纪英国消费品新的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些新物品,不同于旧时精英的腐败的奢侈,是一种被中产阶级和贸易阶层推崇的新“奢侈品”。它们在帮助宣传个人身份和引导社会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八世纪的奢侈品和娱乐业是英国文化史上最好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建立在海关账户、广告海报、公司文件、图书杂志和当代信函中提取的资料基础之上。Maxine Berg意图指出,正是因为十八世纪这种新的消费文化的形成,才有了新的需求,刺激了工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了工业革命,为英国“赢得了世界”。
作者:
马克辛·伯格(Maxine Berg)
英国华威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全球史的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物质文化史、知识和技术史、全球史书写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和著作。她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近代早期欧洲的市场与制造业》(1990年)、《制造业时代》(1994年)、《货从东方来:1600-1800年间的欧亚贸易》(2015年)。
1、马克辛·伯格此书为我们提供了解答“李约瑟之谜”的正确路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消费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工业世界的基石”。
——李新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奢侈品消费自古有之,被视为中国所谓近世开端的宋朝和有着资本主义“萌芽”之称的明朝,都出现了围绕奢侈品的消费浪潮。这本书里强调的是新型奢侈品消费的规模、深度、持久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的而非传统贵族式或暴富炫耀式奢侈品消费,才能成为工业革命的可靠推手。
——苏琦 《财经》杂志副主编
3、透过五彩斑斓的小饰品、晶莹剔透的玻璃以及醇厚光亮的陶器,我们还能看到隐藏着的一条暗线,这条暗线向我们揭示了更加冷静、也更加残酷的工业革命史,那是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而展开的对抗。
——孙超 本书译者
奥运对于国民自豪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很好地转移民众对于国内问题的关注,将不同意见者团结起来……俄罗斯民众需要需要骄傲的斯拉夫民族荣光冲淡本国惨淡的经济状况。但说到底,也正是由于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形式至上”主义,俄罗斯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严格管理势在必行。
站在问题的另一面来看,偏见与政治角力是不是应该走出崇尚平等和平的竞技场呢?需要注意,不要叫政治的对立污染人类文化少有的净土。
一旦涉及到Trump弹劾案,总会有人提及“这是两党之争而非正义之争”,然后就是不知从哪里借来的“激进民主党陷害Trump”一类的观点。但很可惜,不论是举报者Vindman,还有后来的一系列作证的证人,却不见得有任何党派分野,列出的证据都足够详实。至于川粉口中会支持Trump的证人似乎全部都不太愿意出庭作证,甚至连表态也没有,实在是令人困惑。此外听证会上几位共和党议员大喊大叫和人身攻击的表现倒更配得上“激进”二字。
西方对消费的警惕和反思,既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自我厌倦,也是长期文化批判的结果,还有面对环境问题的恐惧和忧虑。但消费在发展中国家是跟经济民生等等更迫切的问题绑定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对后者是不能节制的,一旦消费的动轮慢下来,都可能会造成普通人的悲剧。这几乎注定了二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几乎是鸡同鸭讲,格雷塔在欧洲语境下当然有合理性,在许多中国网友眼中却是个狂妄的神经病。不仅是消费,在更多的问题上,二者都觉得对方愚昧/虚伪。
——水心
鲍里斯再次上台,不是意味着英国脱欧的即将落幕,而是意味着真正的开始。不仅仅要面对着脱离欧盟的一系列手续问题,还有国内民众对于脱欧的不满与反对,还有未来脱离欧盟后英国所要面对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对于英国来讲,英国到底考虑好了吗?一方面想着能够自由行使欧盟的自由贸易权,一方面却又竭力脱离欧盟的管制,想要丢弃对其应尽的义务。英国作为欧盟中的老牌国家之一,鲍里斯在大选中的胜利,才意味着脱欧的漫长开始和唇枪舌剑的继续延伸……
——艾斯美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