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味读书
纵观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一一为您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李自成在北京为何只当了42天的皇帝?这42天 ...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回忆满满:1979,美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广州 ·  16 小时前  
包容万象  ·  大妈飞机上抢座遭拒后,满嘴脏话辱骂小姑娘 ·  23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味读书

从政官至极品,从商富甲天下,为民千金散尽,他为何拥有史上最完美人生?

有味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22 18:10

正文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中国历史的长河浩瀚多彩,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更是一个风起云涌,英才辈出的时期。在那些耀眼的群星中,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


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


他辞官经商三度富甲天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后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没错,他就是范蠡。




一、立大志,方能坚忍向前


不管当今社会如何发展,不管你是谁,都要在人生之路上,树立个小目标。


从古至今,但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立下大志,并能朝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前行的人。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国宛地三户邑,虽出身贫寒,但从小便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关键是还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可惜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楚国名士文种相识,结为知己后,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


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后,深得越王重用,勾践任范蠡为大夫。勾践欲率兵攻打吴国大败后,勾践非常绝望,感觉自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甚至想去自杀。


但范蠡对勾践说,当这个世界无人能够助你援你,任何情况下,都要忍得、容得、舍得、苦得,只有这样,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况,越国还有我们这批忠诚贤能的人啊。




从那一刻起,勾践的眼中闪出的不仅仅是感激和敬佩,而是等待复仇的怒焰。


勾践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卧薪尝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


胸怀大志的人,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总会“忍以持志,因而砺坚”;与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势者也不会气馁。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范蠡,也不会有后来名垂史册的越王勾践了。



二、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凭借小聪明取得的成绩只会是暂时的,要想成就大事,还是要靠自身的德行。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从不为所动。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


在给吴王当了两年马夫后,勾践终于得以回国。



此后,范蠡建议勾践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

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

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

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

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


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经过数十年的准备,待越王复国时机到来,成功灭了吴国,洗刷会稽之辱,最终成为一方霸王。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换一般人处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几人面对吴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动呢?又有几人能如范蠡般忠诚于败主呢?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


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


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


三、做人,要有开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终的智慧


《道德经》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当功业已成,誉满天下,老子告诉我们,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人生难的不是一往无前,而是知进退。不仅要有进有退,还要进退得当。进退之间,可谓智慧。在这点上,范蠡可谓是历史上功成名就以后,得以保全善终的典范了,原因就在于范蠡懂得后退的智慧。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




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范蠡毅然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几天后,范蠡携妻儿悄然离去,前往齐国。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好友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赐死。


锋芒太露,锐势难以保持长久。功名财富一多,必然显露锋芒,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一个人,器量再高,高不过天,心胸再厚,厚不过地。


曾经有人说过,人生的智慧不过六个字:“懂分寸,知进退”。很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在于能否把握进退之间的“度”。进退之间,彰显人生智慧。怎样进,怎样退,是一种手段;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是一种分寸。做人有分寸,知进退,才能让自己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四.据时而动,道义于肩


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在帮助勾践复国后,范蠡隐退江湖,,他不利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而是选择了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的商人作为自己后半生的身份。


抵达齐国的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做工。


而在商品销售上,范蠡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在专卖商品的过程中,让别人多赚,自己则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并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


随着范蠡的名声渐长,得到齐国人的赞叹,遂被齐王相中其才能,于是邀其为宰相辅佐君王治国。


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




范蠡明白从一介布衣升到宰相这一高位是为不易,但身居高位久受尊名,是为不祥,便挂印封金,尽散家财,分赠给好友与贫苦的百姓,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迁至定陶。


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范蠡通过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纵观范蠡的一生,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谓是一个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


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




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有人说,范蠡拥有中华5000年来最完美的人生。究其原因,在于范蠡堪称最懂中国文化的人之一。其实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其技巧层面的东西并非多么高明精妙,助其成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简单,最质朴的,人人都懂得的道理。


在范蠡思想中,核心就是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忧的儒家勇气,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而恰恰这些东西,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欠缺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