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干运维,这 16 个数据你得张口就来? ·  22 小时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标普:谷歌独占约7成去年新车所搭载车机系统份 ...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南极那么干净,企鹅的屎拉在哪里? ·  3 天前  
知乎日报  ·  成年人如何才能过个好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三) | 正略名家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7-08-27 13:43

正文

赵民按: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教育、退休以及失业保障是导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三大主要因素,如果没有相对针对居民的金融证券,不仅不利于释放整个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也无益于居民一生中的总体福利。“大家族”作为一种互助共同体基本提供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灾难保险、各类信贷等,也会影响财富的积累。


今天继续分享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正略书院专家理事陈志武先生的文章,从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以及退休养老的方面来探讨财富产生的缘由。

文/陈志武 

来源:爱思想网


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与退休养老

  

尽管住房贷款与汽车贷款这两项创新对释放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已有较明显的效果,但从图二中我们也看到,1998至2000年间北京居民储蓄率停留在18%左右,到2001年上升至22.9%,2002年下降到17.5%。这种储蓄率跟美国的不到4%的储蓄率比还是远远太高,使中国经济的增长过多地依赖出口。内在的经济增长链在这里被卡住了。

  

国家统计局最近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导致居民高储蓄率的最重要三项因素依次是教育、退休和就业保障。一方面这说明为购房、买车而存钱的因素确实因按揭贷款创新而得到缓和,另一方面这进一步指明了经济改革要努力的方向:扩展教育贷款,建立社保系统、退休金项目和失业保险。

  

从1999年至2002年9月,金融机构在全国累计发放助学贷款66亿,帮助了112万名困难学生。这些举措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实际需求远非如此。据有关专家估计,一个子女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全部费用约为2002年平均家庭收入的3倍。即使按每年20%的储蓄率计算,这等于要一个家庭持续节省、储蓄15年(假如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约等于教育费用增长速度的话)。由此可见,解决教育贷款问题几乎可达到住房贷款对经济增长同样的刺激效果:让子女拿他们未来的收入(人力资本)为自己的教育投资,让年轻的父母更多地享受他们今天的收入。当然,教育贷款与住房贷款在操作上确实有别,因为房屋本身是住房贷款的直接质押物,而教育贷款则并无质押物、是以学生的人力资本为质押(无形资本)。因此,教育贷款更需要法治的支持。

  

住房贷款、教育贷款、退休投资存款等类型的证券(这里,我们把所有保证在未来某个时间或某种条件下支付现金的契约称为“证券”,包括贷款、保险合同等),其作用都是帮助居民把一生中不同年龄时的收入进行配置(要么把未来的收入提前消费,要么把今天的收入推迟到未来消费),以期让居民一生中不同年龄时的消费尽量平均。这些靠未来收入支付的贷款在一定意义上可看成是人力资本的证券化。当不能有住房贷款、教育贷款时,居民们就无法合理地配置其一生中的消费安排,可能在40岁之前无法消费、必须存钱,而到快要退休时可消费的钱又相对过多。因此,如果没有这些针对居民的金融证券,不仅不利于释放整个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也无益于居民一生中的总体福利。

  

另一类对消费者有直接意义的证券是“保险”性质的,比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灾难保险等。当这些保险性证券不存在时,也就是,当居民们无法事前“购买”这类证券时,居民们就只能通过“最大限度地储蓄”来自保,这必然使他们在为了生存所必需的消费之外不敢有任何其它消费愿望,这就会阻挠经济增长。


以失业保险为例,如果张三夫妇在40岁时失业而且从此再找不到工作,但他们一家未来的生活费、教育费等等可能是50万元,那么如果真的如此,他们未来的花费从哪里来?—— 尽管这或许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其后果对张三夫妇来说不堪设想。于是,为了规避这种小概率事件,张三夫妇可能从结婚后就开始,不得不处处节省、储蓄。但是,如果通过每月交付收入的一小部份(比如,3%)张三即可买到全额失业保险,那么他一家就不用再去以储蓄来规避那些小概率但后果恶劣的风险事件了。

  

在四世同堂的传统中国社会里,人口流动少,众多家庭组成的“大家族”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单位,而且是经济意义上的互助共同体。大家族中只要有一家有天灾人祸,其他成员都会筹钱相助,因此使保险性证券变得不必要;当一家要盖房屋时,其他成员也会尽力提供贷款;养老自然由子女负责,而当子女无能支持父辈养老时,大家族中其他成员也会出力帮助。因此,“大家族”作为一种互助共同体基本提供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灾难保险、各类信贷等。当然,不管一个家族有多大,有钱的家族毕竟是少数,能够提供的保险和信贷会非常有限,特别是当多个成员家庭同时发生天灾人祸时,这种互助共同体会随时破产。所以,这种传统安排的效率非常有限,风险承受能力很小。

  

二十世纪之前的美国跟传统中国有许多类似之处:多数人以农为生,“大家族”也起着经济互助共同体的作用,政府基本不提供任何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灾难救济,只有一些民间慈善机构提供有限的补助。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铁路交通的发展却慢慢改变了美国原来的社会结构,人口流动大增,为了就业一生中可能搬家数次。


于是,到二十世纪初,以家族为基础的经济互助共同体开始瓦解。19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更是把这种瓦解所隐含的问题全暴露无遗:在新的社会结构下,老百姓的收入安全怎么保障?1935年通过的《社会安全法》则是联邦政府的第一次回应,该法案授权成立“社会安全管理局”和“社会安全保障基金”,其目的是(1)为老年人提供退休养老金,(2)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费与医疗费,和(3)要求各州政府为公民提供起码的失业保险。1965年通过的《社会安全修正法案》再补充了一项:为贫困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险(Medicare,即医疗保险 和 Medicaid,即公共医疗补助机制)。


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的家庭和老年人。社保基金于1937年开始,第一年共支付1百28万美元给老百姓,到1999年则共付出3858亿美元各类社会福利。除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与退休金外,个人自己也可从保险公司购买各类保险与退休金产品(上期中本栏对美国退休基金的演变有过更详细的介绍)。美国的这些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为所有家庭构造了一个可靠的安全网,让他们不用为未来担心。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的消费倾向性这么高,只有不到4%的储蓄率!

  

在中国,四世同堂也成为历史,家族已不再是一般家庭的经济互助共同体,人口在广泛流动,靠子女养老已慢慢变得不现实。计划经济下的铁饭碗、退休与医疗福利现在已基本不在了。新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下,如果政府不尽快在社会保险与退休金上弥补,在证券与金融品种上又不进一步创新,那么居民们只会选择过分保守的金融资产结构。根据人民银行的资料,到2001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的11.2%在现金、71.7%在银行存款(两项共占83%)、13.5%在有价证券、1.7%在保险。这种结构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

  

时下关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退休金计划等的讨论都集中在如何由政府来承担、支付。其实,除了由全国社保基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地方政府与企业提供最基本的退休养老金之外,也应当鼓励民间金融机构进入这些行业。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开始推出兼顾“保险与投资”的证券项目,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但,既使像失业保险和养老金这样的业务,也应该鼓励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机构介入,这不仅能在增量上减轻政府的负担,还显然可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性。


相关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