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研究生教育
2025 考研人数再降 50 万,已连续两年下降
11 月 21 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 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安排。根据公告,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 万。据中国新闻网消息,202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 438 万,2025 年考研人数比 2024 年减少了 50 万。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2015-2023 年,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增长,从 165 万增至 474 万人。2024 年,考研报名人数在连续递增 8 年后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现在,考研人数已连续两年下降。据悉,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 2024 年 12 月 21 日至 22 日举行。(教育部,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 纳米材料
化学家造出世界上最细的“意大利面”,直径仅头发的 1/200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纳米意大利面”(图片来源:Beatrice Britton / Adam Clancy)
在一篇近日发表于《纳米级进展》(Nanoscale Advances)的论文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员用甲酸和面粉制造出了世界上最细的“意大利面”,直径 372 纳米,仅为人类头发的 1/200。
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名为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的技术,利用电荷将面粉和甲酸像线一样穿过针尖的金属孔。经过缓慢加热和冷却后,其中的甲酸蒸发,就制成了纳米纤维。制造这种纳米材料并非为了作为食物,而是用于医学和工业领域。由于这种纳米纤维具有多孔结构,因此具有修复伤口、用在敷料中的潜力。此外,这类纳米纤维也可以模仿细胞外基质,或许可以用作组织再生的支架。此外,这种纳米材料也可以生物降解。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使用“纳米意大利面”织成了一块直径约 2 厘米的纳米纤维垫。接下来,科学家还计划研究这种纳米材料的分解速度,它会如何与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是否可以大规模生产。(伦敦大学学院)
· 化学
自来水中发现了一种全新化合物,可能有毒
自来水消毒可以消灭引发霍乱和伤寒等疾病的微生物,对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但消毒过程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毒性的消毒副产物。相比传统的氯气消毒,无机氯胺(例如 NH2Cl 和 NHCl2)产生的消毒副产物浓度较低,被认为更加安全。仅在美国,就有超过 1 亿人饮用的自来水使用这种方法处理。氯胺会在供水系统中自发分解,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尽最大努力解析氯胺分解产物,然而,其中一种分解产物一直是个谜团。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美国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成功鉴定出这种神秘化合物,并将其命名为氯硝酰胺阴离子(Cl-N-NO2–)。这种化合物此前从未被报道或合成过,但在自来水中广泛存在。在美国 10 个使用氯胺消毒的自来水系统中,研究人员检测到氯硝酰胺阴离子的浓度水平最高将近 100 微克/升,这超过了许多消毒副产物的典型监管限值 (60–80 微克/升)。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氯气消毒的供水系统中并不存在这种化合物。作者强调,计算分析表明氯硝酰胺阴离子可能不是无害的,需要立即在水源、成品饮用水和废水中对该物质进行毒理学评估和量化。(阿肯色大学,AAAS)
· 科学装置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成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建设完成(图片来源:央视网)
据央视网消息,历时 9 年多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于 11 月 20 日全部建成:继不锈钢网壳和有机玻璃球合拢之后,11 月 20 日下午,光电倍增管模块也全部吊装完成。据悉,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计划于 2025 年正式运行。
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三种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当中微子进入探测器内部,与液体闪烁体发生作用会发出极其微弱的光,数万个光电倍增管可以将其捕捉,从而提供给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据悉,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由直径 41 米的不锈钢网壳、直径 35.4 米的有机玻璃球、45000 只光电倍增管等关键部件组成,位于地下 700 米深处的一个 44 米深的水池中。(央视网)
· 生物医药
你的朋友塑造了你的微生物群
社交行为不仅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也将他们体内的微生物组聚集在一起。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显示,人们之间互动得越多,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就越相似,在家庭和朋友圈中都是如此。该研究表明,人们的微生物组相似性或许可以成为预测社会关系的依据。该研究为理解微生物组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提示个人健康状况可能受到个体间微生物组传播的影响。
研究团队绘制了洪都拉斯 18 个偏远村庄中 1787 名成年人的详细社交网络图谱,并对他们体内的微生物组进行了全面测序。这里的村民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很少接触加工食品和抗生素,这保障了其体内微生物组的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联系与社交联系都与肠道微生物共享程度存在显著关联。同住一屋的配偶和家族之间肠道微生物组的相似度可高达 13.9%,经常一起度过空闲时光的人也有 7.8% 的相似性,同村但很少交流的人们相似度只有 4% 左右,生活在不同村庄的人仅为 2%。近距离的身体接触和共同进餐都是微生物的潜在传播途径,比如通过亲吻脸颊打招呼的村民之间微生物组共享率可达 12.9%。研究人员还发现,母亲与孩子的菌株共享率显著高于父亲,这可能来自分娩过程中的母婴传播,也可能与文化习俗有关。研究团队在 2 年后重新收集分析了其中 301 人的微生物组,结果发现,与处在村落社交圈边缘的人相比,“社交达人”们与整个村庄的微生物组成更加相似,并且他们之间的微生物组也更加趋同。(《自然》新闻)
编写:王珊、马凤娟、杨梦、黄雨佳
编辑:黄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