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东方周刊
有思想的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技  ·  南京林业大学陈楚楚 Green ... ·  3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上海交大窦红静团队/长征医院曲乐丰、职康康团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深圳湾实验室饶浪团队 Acc.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东方周刊

东评丨暂停输液,每天测核酸,抗疫期间有些地方看病为何这么难

瞭望东方周刊  · 公众号  ·  · 2021-01-16 19:53

正文

文丨覃柳笛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就“疫情期间就医难”发文,引发大量关注。


网友表示,孩子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需就医,但河北当地医院多数医生因参与核酸检测不在岗,后辗转赴某一线城市就医,却并不顺利。开始是因为来自河北被拒绝接待,后被要求在感染发热门诊候诊,与众多发热病人共处一室。


东老师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曾受疫情波及的大连、西安等多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网友反映,疫情期间部分医院暂停常规输液治疗,导致简单的急性胃炎等病症一拖再拖,小病拖大;有的医院不承认其他医院在有效期内的核酸检测结果,强行要求一日一测,大大增加患者负担。甚至,还有的医院要求病人开具在当地居留时间的证明。试问,这种证明到哪里去开呢?


前述患者的遭遇、亲属的焦虑,想起来令人揪心。当前,全国多地疫情形势严峻,多个城市展开全员核酸检测,大量医疗资源投向抗疫一线,导致普通门诊医护人员不足。加之各地加强管控,减少人员流动,这是造成本地及跨省异地就医困难的客观原因。


医疗机构是防控要点,也是疫情高危之地。医院高度重视、严格防范,既是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举措,也是保护其他患者的必要之举。对此,理应充分理解,全力配合。


但东老师认为,新冠疫情出现已经一年,各种防控预案、措施、物资、心理准备与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党中央的有力部署下,现在全国“一盘棋”,医疗资源“挤兑”概率极小。各地区和医院完全有条件也应该落实好精准防控、科学防控,部分医疗机构一味自行加码、管控升级,搞“土政策”,这是对严防死守要求的曲解和滥用。


不久前,河北邯郸的李先生为了给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毅然逆行前往全面封闭管理的石家庄。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有警力疏导交通,各方人员紧密配合,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得以及时交接。这样的做法让人感动,结果让人温暖。


疫情防控是为了人民健康,不能以人民健康为代价。 东老师呼吁,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就医难”问题,各地各级政府需要对当地医疗资源作出更为科学和精准的调配,对紧急情况尽可能做好衔接。医疗机构对于非危重病例,可大力推广在线诊疗等科技手段,尽可能为民众提供方便;对于来自非高危地区的危重病例,特别是老幼危重病例,应尽最大努力予以救治,绝不能不分情况、不加区别,搞“隐形门槛”,只图本部门方便和安全。疫情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总监制:陈良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