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问爆ChatGPT的情人节难题,竟被国产AI ... ·  12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爆炸新闻!马斯克要用1000亿美金收购Ope ... ·  12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从《哪吒》票房爆火,看被严重低估的专业潜力 ·  昨天  
LeaderCareer  ·  商科最好的10所英国大学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困在爬藤之路的中国家长:美高是“捷径”还是“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进退有度、令人如沐春风?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19-10-25 23:47

正文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谈到人际关系有三个阶段:第一,大大咧咧,别人看着不得体,第二,束手束脚,别人看着别扭,第三,进退有度,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说得很有趣味。

进退有度是理想状态。这个当然我做不到,但我有一个好理论,不妨写下来,供实践能力强的朋友们参考。

进退有度,即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这牵涉人己关系、任务环境两个侧面。既需要知人、知己,也需要辨认任务环境。知人知己,在于知道性格与处事方式。任务环境则有生活与工作之分。

1 两种性格、两种行为模式

性格这个词众说纷纭,我接受的分类出自演化心理学和自闭症研究文献。由此,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有且只有两种,推理型、共情型。看起来像日常说的理性、感性。但我们会赋予它们可操作的定义。基于两种天生性格发展出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模式只有两种:

一,把人、事、物都当作对象、当作实现目的的环节,必要时牺牲人的短期和局部利益,通常给人目标坚定、有时鲁莽武断的印象。

二,把人、事、物都当作共情行为者,处处设身处地,务求情绪同步,以此牵引自己的行为,通常给人体贴温馨、有时优柔寡断的感受。

这些性格驱动的行为模式与家庭养育环境有关系。

通常,父母对孩子,有照顾孩子情绪、启动共情的时候,也有管束孩子行为、达到父母选定目标的时候。孩子可以因人因事选边靠拢,应对自如。例如,孩子一时不喜欢在妈妈监督下动脑筋做作业,就去看爸爸回来没有,寻求情绪安慰;或者,事情做得太慢,爸爸责骂了几句,就丢下玩具,去找妈妈,要抱一抱。孩子在大人长辈之间左右逢源寻找帮手,这是不学就会的。

但是,也有些家庭,父母性格一样,例如同样理性,孩子不开心,家长也都是给小朋友分析为什么,不准闹情绪,或者同样感性,孩子不吃饭,两个都去哄,不引入一些生活小习惯和家庭小规则。这样,孩子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就只有一套应对方式,缺少另外一套处事模式。

下面引入家庭环境,给处事策略详细分类。

2 互补或单一环境,养成四种处事策略

2.1 性格互补、混合策略

父母性格互补,孩子会继承混合性格,呈现出对人、对事的不同策略,也就是日常讲的善于待人接物。待人,这里的人主要是指亲朋好友,需用感性;接物,其实也多指对待社会人陌生人给的事情、任务,需用理性。于是形成常态搭配。

A 常态混合

亲朋好友:感性

社会人事:理性

也有孩子长大以后搭配错的。待人,对身边亲友,理性管理,把熟人当作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接物,对踏入社会所遇之人事,反而臭味相投、厮混无间。于是形成异态搭配。

B 异态混合

亲朋好友:理性

社会人事:感性

2.2 性格一样、单一策略

父母性格一样,孩子会继承单一处事方式。

父母皆理性,都有坚定目标,都处事果断,这种家庭里,事事有规矩、人人有安排,孩子从小习惯的也是目标导向的生活方式,学习成绩好,作息习惯好,但到了社会上以后,有些畏手畏脚。万事追求精确进程,是这些高分孩子的习惯。这种习惯在稳定可控的任务环境中很有价值,但在互动反馈的人际关系中,有时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这些单一理性驱动的孩子,像小大人,遇事,只会分析理由,独自闷想,却把感受都埋在心里,以为一切感受都不值得倾吐,说出来会被人笑自己软弱。

C 单一理性

亲朋好友社会人事:对完成目标有用吗?

自己:内心感受没用,严格自律才能达到目标

父母皆感性,情绪共振很多,则孩子从小生活于照顾各方情绪的家庭环境中,自己也欣然被照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习好,难度有点高。学习,毕竟需要一些纪律。父母太照顾孩子情绪,孩子可能也会操纵父母的感受,令之不忍心监督自己,嘴巴太甜,但是学习散漫。

这些单一情绪主导的孩子,遇到人和事,较少考虑前因后果、成本收益,只看谁让自己高兴,有的特别喜欢听人说好话,被人一阵花言巧语,就胡乱托付出去。

D 单一情绪

亲朋好友社会人事:对我好吗?哄我开心吗?

自己:个人感受大过天,自己要对自己好

3. 原生家庭无法预知未来

孩子年幼时,无法自行理解和执行一些重要的外部目标。父母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需要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达到这些目标。对理性控制的性格,可以将外部目标转化为小孩可以控制的细分环节,培养自我驱动的习惯。对情绪表达的性格,可以将外部目标转化为孩子与人同行的活动氛围,借助群体的力量来牵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是理论上的方案,是深明天性与养成之理的做法。实际上当然不容易做到。能做一些,就是一些。能做到怎样,就做到怎样。不必焦虑。不要寻求去精确控制孩子教育过程的每个步骤、每个因素。

原生家庭对孩子就是正常培育,通常也没有什么伤害,主要是沿着孩子天生性格的方向,加上大人们行为处事习惯的影响。孩子带着这些性格和处事方式进入社会,好比带着一套装备进入社会真实游戏的赛场。如果社会开放、有活力、生机勃勃,装备的效果就可能会被放大。有用,会被放大;不足,也会被放大,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一定负面效果。

待人处事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父母当初的教育培养不足呢?不是。真实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超越了孩子小时候父母所认知的。父母不太可能提前一二十年预知,以后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性格与习惯组合,一开始就调配好。这对父母的要求过高、过于苛刻。多数人也都理解,不会将孩子踏入社会的一些行为失误,归责到家庭教育上。

只有少数智商超出平均、小部聪明大部拎不清的蠢人,会对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些人有时候声音很大,引起一股焦虑,造成一些声势。但蠢气扑鼻,是确定的。蠢在哪里?在不能认知这一点:进入的社会环境越是复杂,人的性格处事上的不足才会被放大,否则都是小事一桩。这跟企业规模越大,小的不足也足以造成重要后果一样。责任不在企业的最初基因,问题只在规模本身放大了缺陷。

这类苛求的背后有一个假设:大人可以精确的预测和判断一二十年后的社会环境,并找出相应的处事方案,并且还知道,如何将孩子从一种天生的性格诱导到认定的处事方案上去。这种假设,如果在社会领域,就是全局计划,造成社会乌托邦;如果在家庭教育领域,就是全盘设计,指向教育乌托邦。

4 不同任务环境、不同策略组合

ABCD四种不同的处事方式,在不同的任务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按照属性,任务环境可以分为几类:短期情感、长期情感、工作沟通、工作项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