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弃猫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文章指出,管理者应该通过制造危机感、激发求生欲、把握尺度等方法运用“弃猫效应”来征服员工。文章还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什么是“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描述的是人因为失去的恐惧和生存的艰难而变得更加听话和顺从的心理现象。
关键观点2: “弃猫效应”的核心原理
保持“弃”与“不弃”间的微妙平衡,通过制造危机感和激发求生欲来让员工又“怕”又“盼”。
关键观点3: 如何运用“弃猫效应”征服员工
通过对基层、中层、高层员工的不同管理策略来运用“弃猫效应”。
正文
请您点击上方【人力资源管理】→右上角菜单【...】→
设为星标★
来源:蒋小华(ID:jiangxiaohua199)
征服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弃猫效应!
人性本贱,你越是对他们嘘寒问暖,他们越觉得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
那就必须
懂“弃猫效应”,让下属又“怕”又“盼”。
弃猫效应,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现象。
所谓 “弃猫效应”,说白了就是猫被主人狠心抛弃后,尝尽了外面世界的苦头,饥寒交迫、担惊受怕。
等它再次被主人捡回去,那可就老实得不行,变得格外温顺听话。
为啥?因为它在流浪的日子里,深刻体会到了失去的恐惧和生存的艰难,回到主人身边,生怕再被抛弃。
而人和猫有着相似的共同点,都具有情感需求和自我保护的本能。
于是,很多人会下意识的,把这种心理学现象运用在人的身上。
弃猫效应的核心在于:
保持“弃”与“不弃”间的微妙平衡。
你要是一直让下属待在舒适圈里,每天轻轻松松,那很快就会变得懒散,工作效率直线下降。
管理者得时不时给他们泼点冷水,让他们知道,不好好干活,这饭碗可保不住。
敢把猫扔出去,让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它才会惦记家里的好。
比如,可以偶尔有意无意地透露团队可能要裁员的消息,或引进活水,让老员工感到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
当员工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被遗弃的“猫咪”时,他们会像溺水一样拼命挣扎,抓住任何能救命的机会。
就像抛弃猫之后,还得把它捡回来,给它一个安稳的窝。
通过设定挑战性的目标、给予适度的压力,让员工在挣扎中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为下属描绘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升职加薪、职业晋升都不是梦。
只有先让员工看到努力的回报,他们才能有动力全力以赴。
制造危机感时,不要频繁提及负面信息,以免让员工产生恐慌,没法好好工作;
给予希望时,承诺要切实可行,避免给员工画大饼,竹篮打水一场空。
要精准地让员工感受到压力和希望,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最大的潜力,更好地去拿到结果。
想要征服员工,就别再把他们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得让他们有饥饿感、危机感,甚至使命感。
基层员工,就像刚进门的小猫,得让他们有饥饿感,别吃得太饱。
你给他们布置任务时,让他们觉得有点难度,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给员工布置任务,就像把猫丢到陌生环境,促使它学会适应和成长。
当成功完成挑战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努力带来的成就感。
比如,安排员工负责一个重要项目,在项目启动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项目结束后,根据表现给予奖金、公开表扬等奖励,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不要对员工的大小事务都过度关注,否则容易让员工产生依赖心理。
在工作中,当员工遇到工作难题向你请教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尝试自己寻找可行方案。
这样,员工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再过度依赖领导。
中层员工,就像是家里的老猫,有点地位,也容易停滞懈怠。
你时不时给他们敲敲警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不是铁饭碗。
比如,引进一些新人来竞争,或调整组织架构,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位置不稳。
管理者要巧妙地制造竞争氛围,让中层带队之间也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设立奖惩制度、开展业绩比拼等方式,让各个队伍在竞争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
当员工看到身边的同事因表现优异而受到重视时,他们会感到压力山大。
这种压力会激发他们的斗志和进取心,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求不被遗弃。
而管理者只需坐在一旁,看员工们为了生存和荣誉而拼力。
犯错时,要严肃指出问题,并按照规定进行惩罚,绝不姑息纵容;
出色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依旧被认可、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