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18日在北京开幕,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表示,未来要把学校体育、社会力量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架,推动各级各类体校转型发展,体育部门要与教育部门探索人才共育的体制机制。
会上蔡振华特意提及足改方案、篮协换届、全运会增加群众项目及冬季项目跨界选材等事例,指出改革对于青少年体育工作而言同样刻不容缓。他着重提到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蔡振华表示,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体育、教育、社会力量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把学校体育、社会力量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体系的构架。首先要推动各级各类体校转型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学校体育培养具有选材面广、资源多等优势, 体育部门要改变行业办体育的旧思路,与教育部门探索人才共育的体制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转变,实现社会力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最后就是创新发展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蔡振华指出,要下决心把体校的管理体制扭过来,要按照要求由体教两家共管,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体校的功能定位、管办关系、所有制形式和办学资质等,形成权责分明、管理规范的教学训练新机制。各级各类体校要向打造精品方向发展,要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结合,改变过去封闭的、功能单一的发展模式,要研究畅通青少年运动员升学渠道,促进中、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有序衔接,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区高校实际和优秀运动队梯队建设情况,开展普通高校面向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体育单独招生,支持体育本科院校面向青少年运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拓宽青少年运动员升学和继续教育的渠道。
蔡振华说,体育系统要与教育部门探索人才共育的体制机制。一是合理研究项目布局,积极推进一校一品,鼓励学校开展1到2个特色体育项目,要将项目文化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文化、融入学校的发展当中去。二是要支持体校的教练员深入学校开展训练,或者是在学校中设置教练员岗,提高学校的训练水平。三是探索学籍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制,研究推进运动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减少学训矛盾,保障其文化学习和训练的系统性,解决运动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会上蔡振华总结了2016年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亮点:政策保障更加有力;青少年训练工作得到强化;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组织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传统校俱乐部联赛等多种专业体育训练活动吸引的直接参与青少年人数达30余万人,比赛场次和参与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此外,基础建设工作稳步加强。广东、辽宁等地成立了青少年体育联合会。
与此同时,蔡振华也指出青少年体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革创新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对学校体育和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缺乏引导性措施。体育、教育、社会三者间的竞赛壁垒尚未完全破除,在转变政府职能,管办分离上做的还不够,青少年社会组织力量薄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不足等。同时,青少年体质长期下滑的态势仍未得到遏制。
此外,蔡振华指出,不断推进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也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还将就2016与2017年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评定办法与建设及服务规范等议题进行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