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或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件比读书更赚便宜的事情,花几十块钱,跟一个人一生的智慧做一次交流。相比较于国外动辄几百块的书来说,国内书的价格,简直便宜的惨绝人寰。就是这么赚便宜的事情,很多人却毫不在意,甚至存在很多误解。
比如读书最常见的一个误解是,书读的越多越好。在我看来追求读书的数量毫无意义,每天仅中国出版的书籍就超过500本,如果你陷入到只追求读书的量当中,很快就会感到窒息,所以庄子早就就警告我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傻逼!
在我看来,
真正读懂读透一本书,胜过泛读一百本。
众所周知我是《金瓶梅》研究专家,围绕一本金瓶梅去研究人性,研究宋明两朝的人文、经济、政治,要比那些一会看肉蒲团,一会看西厢记的人深刻多了。经常有平台来找我,说给你保底个几十万给我们讲讲金瓶梅里的门道吧。我问为啥给我这么多钱啊?他们说因为您是金瓶梅性学研究专家啊。
这让我想起当年郭靖大战梁子翁的场景,郭靖左一招亢龙有悔,右一招亢龙有悔,来来回回这一招用个没完,打的梁子翁哭笑不得地说:傻小子,你能不能换一招啊?郭靖说:不会!结果仅凭这一招就打的梁子翁狼狈不堪。
任何东西练成绝杀,都无敌于天下,哪怕只有一招。
切不可今天听别人说心理学有意思,就去读心理学,明天听人说哲学有趣,就去读哲学。问题的重点在于,你自己的兴趣,你觉得读起来就放不下,那基本上这就是你该精进的学问。
关于读书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是,牛人推荐的书就是好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杂志媒体会出那种书单,我不否认那些牛人推荐的都是经典,但是问题在于,读书是每个人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经典,对有些人来说,却是瞎扯淡。同样是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效果可是千差万别。
这跟每个人的经历和知识体系有关,这个道理就如同,虽然我一直很喜欢林志玲,但是如果她非要哭着喊着嫁给我,我是肯定不会娶的。因为我的收入养不活她,我的生活圈子也无法跟她匹配,当然身高也不是一个量级,所以我请那些林志玲的朋友代为转告,我们远远欣赏就好了,别总是想着靠近我。
我经常经人推荐买了一些所谓的经典之作,但是完全没有感觉,比如《百年孤独》,比如《乔布斯传》。于是就束之高阁,当做装点门面之用。经过若干时间,偶然在书架上拿起,吹去灰尘,觉得的确是经典,为什么前后差异这么大呢?因为我自己的准备度变了。
所以看不懂的书,没必要附庸风雅地非要去读。
读自己当下能读的书,爱自己当下能爱之人,才是正途。
只要这本书你觉得自己能读的懂,但是还要稍加思考,就是一本好书。能读的懂说明自己能产生共鸣,需要稍加思考,说明能够引领你的智慧超越。
还要一个读书的误解是,读书一定要拿出整块的时间,聚精会神地去读。我不否认读书是需要集中精力的,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节奏很快,非要追求这种读书的形势毫无意义。读书,完全可以碎片化,积少成多。
比如我出差多,我就买了很多电子书,在等行李的时候,在等老婆的时候,在等儿子的时候,在吃鸡自己先死掉等队友死的时候,都可以随手看几页。你可以算笔账,假设你每天上下班在路上坐地铁1个小时,那么一个月就是最少20个小时,一年就是1040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非常可观的。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等待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不要跟着别人的脚步亦步亦趋,读书就如同吃饭睡觉,理应变成我们的一种生存的一部分。
只要你在阅读,就说明你没有对现实蝇营狗苟的生活屈服。
一个人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既不读书也不思考,却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