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焦虑的打工人,被这个俄国文学家给骂爽了 ·  20 小时前  
新周刊  ·  喊停加盟,喜茶刹得住新茶饮的“内卷”吗? ·  20 小时前  
码头青年  ·  南方来了个新闻老兵 ·  2 天前  
新周刊  ·  我会的沪语,八成从她的脱口秀里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太原理工大学郭俊杰教授团队AFM: PtSe₂/PtCo异质界面极化增强HER性能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4-11-05 10:57

正文



第一作者:郝兵

通讯作者:刘培植、郭俊杰

通讯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论文DOI:10.1002/adfm.202413916




全文速览
合理设计和构筑二维异质结是提高电催化剂性能的一种有效策略。PtSe 2 等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在析氢反应(HER)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但由于基面惰性、带隙宽、电子传输能力差等问题,其电催化性能仍有待提升。本研究通过可控局域硒化PtCo纳米片,构筑了PtSe 2 /PtCo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在电流密度10 mA cm -2 时,过电位低至38 mV,Tafel斜率仅为22mV dec -1 ,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经过24小时和1000次循环测试后,性能没有明显衰减。研究表明,PtSe 2 与PtCo之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引发界面极化,其内建电场引起电荷从PtSe 2 向PtCo迁移,d带中心下移,H*的吸附和脱附得到优化,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卓越的HER性能。该研究为构建高效的异质结构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进而促进了氢能的应用。




背景介绍
氢能作为一种环境友好、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终极方案。高性能析氢反应(HER)电催化剂是推进绿氢开发与应用的关键。虽然二硒化铂(PtSe 2 )在HER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潜力,但由于其半导体带隙限制了电子转移,基面催化活性仍不理想。二维异质结的合理设计和制备是提高电催化剂性能的有效策略。本研究采用晶体定向生长和界面工程的策略,通过可控局域硒化PtCo合金纳米片,构筑了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PtSe 2 /PtCo异质结催化剂




本文亮点

1. 采用晶体定向生长和界面工程的策略,通过可控局域硒化PtCo合金纳米片,构筑了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PtSe 2 /PtCo异质结催化剂。

2. 二维PtSe 2 /PtCo异质界面的极化作用致电子从PtSe 2 向PtCo发生迁移,构建内建电场,使PtSe 2 /PtCo异质结的导电性提高,并优化了H*的吸附/解吸过程,从而提升电催化性能。

3. 二维PtSe 2 /PtCo异质结纳米片催化剂具有丰富的纳米孔结构,提高了催化剂的物质输运能力,有利于电催化进程。




图文解析
本研究采用晶体定向生长和界面工程的策略,通过局域可控部分硒化PtCo合金纳米片,构筑了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PtSe 2 /PtCo异质结,从而得到了高活性和稳定性的HER电催化剂。该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微观结构如图1所示,先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内凹八面体构型的PtCo合金纳米片,再进行可控局域硒化,PtSe 2 纳米片生成的同时和剩余的PtCo纳米片构成异质结。包含PtSe 2 /PtCo异质结的纳米片不仅继承了二维PtCo合金纳米片的堆垛构型,还在硒化过程中产生了分布均匀的纳米孔,使纳米片的孔隙率高达39.9%,可有效提升电催化过程中的物质输运,从而增强催化剂的活性。

图1. PtCo纳米晶体和PtSe 2 /PtCo异质结构催化剂的合成和显微结构表征。a)PtSe 2 /PtCo催化剂合成示意图。b)PtCo纳米片的TEM图像,插图为PtCo合金的SAED图。c)PtSe 2 /PtCo异质结构纳米片的TEM图像,插图为PtSe 2 /PtCo纳米片的SAED图。d)PtSe 2 /PtCo异质结纳米片的EDS元素分布图。e)纳米孔均匀分布的PtSe 2 /PtCo纳米片的HRTEM图像。直方插图显示了纳米孔的孔径分布。f)PtSe 2 /PtCo异质结的HRTEM图像,插图为异质结的FFT图。g)为(f)中黄色虚线框的放大图像,显示了异质结中PtSe 2 相的(001)晶面。h)为(f)中红色虚线框的放大图像,显示了异质结中PtCo相的(110)和(111)晶面。


样品的物相和谱学表征如图2所示。X射线衍射谱(XRD)和拉曼光谱谱均表明了PtSe 2 的成功合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还表明,生成PtSe 2 /PtCo异质结后,Pt和Co的结合能分别降低了0.5 eV和0.3 V,表明对电子的束缚减弱,有利于电子的迁移。

图2. PtCo合金和PtSe 2 /PtCo异质结催化剂的相与谱学表征。a)PtCo合金和PtSe 2 /PtCo催化剂的XRD谱。b)PtSe 2 /PtCo异质结的拉曼光谱。c)PtSe 2 /PtCo催化剂的XPS全谱。d-f)PtSe 2 /PtCo催化剂中的Pt 4f、Co 2p和Se 3d的高分辨率XPS谱。


具有丰富异质界面和纳米孔的二维PtSe 2 /PtCo异质结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卓越的析氢电催化活性。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 -2 时,该催化剂的HER过电位低至38 mV,Tafel斜率仅为22 mV dec -1 ,并且具有优异的持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如图3所示。该催化剂的性能和商用Pt/C催化剂相当,超过了文献报道的PtSe 2 基催化剂,但Pt含量降低了一半,极大地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

图3. PtSe 2 纳米片、PtCo纳米晶和PtSe 2 /PtCo异质结纳米片在0.5 M H 2 SO 4 酸性介质中的HER性能。a-d)分别为HER极化曲线、Tafel斜率图、C dl 图和Nyquist图。e)HER稳定性测试时,10 mA cm -2 电流密度下的计时电位曲线。插图为PtSe 2 /PtCo异质结纳米片在初始状态和1000次CV循环后的HER极化曲线。f)本文PtSe 2 /PtCo异质结纳米片与文献报道的PtSe 2 基催化剂的过电位和Tafel斜率比较。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图4)进一步确认了催化活性位为PtSe 2 /PtCo异质结处的Pt原子。异质结的界面极化导致电子从PtSe 2 向PtCo迁移,构成内建电场;PtSe 2 /PtCo异质结的超晶胞投影态密度(PDOS)没有带隙,变得更接近金属态的PtCo,而不是具有半导体特性的PtSe 2 ,这也表明PtSe 2 /PtCo异质结的导电性提高。和PtSe 2 与PtCo相比,PtSe 2 /PtCo异质结的HER活性位对H原子中间体(H*)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 H* 更加趋近于0,d带中心下移,表明PtSe 2 /PtCo异质结更有利于H*的吸附和脱附,从而有利于HER活性的提高。

图4. PtSe 2 /PtCo异质结的DFT计算。a) PtSe 2 、PtCo和PtSe 2 /PtCo异质结的原子模型。Pt、Se和Co原子分别用黄色、蓝色和粉色球表示。b)PtSe 2 /PtCo界面的差分电荷密度图。黄色和青色区域分别代表电子聚集和电子减少区。c)HER过程三种催化剂的ΔG H* 。d)PtSe 2 、PtCo和PtSe 2 /PtCo异质结超晶胞的PDOS。e)PtCo和PtSe 2 /PtCo异质结中活性位点吸附H*的PDOS。虚线表示d带中心。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可控局域硒化制备了具有丰富PtSe 2 /PtCo异质结和纳米孔的纳米片催化剂,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卓越的HER性能。结构分析和DFT计算表明,PtSe 2 /PtCo异质界面的强相互作导致界面极化并诱发内建电场,从而优化了H*的吸附与解吸;而均匀分布的纳米孔则为HER提供了物质和电荷传输的通道。本研究为新型高效析氢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也是利用界面工程调控电催化进程的一个新范例,有助于推进氢能的开发和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413916




作者介绍
郭俊杰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取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受聘太原理工大学。主要从事二维新能源材料的结构调控、原子结构解析及其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专注于利用球差校正电子显微技术结合先进能谱技术,揭示尖端新材料优异性能的超微观结构起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山西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青年三晋学者,“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山西省委联系服务的高级专家,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与荣誉,团队入选山西省委组织部首批“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团队。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 Small, Acta Materialia,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材料领域专业期刊发表150余篇,总被引用4000余次。


刘培植 ,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美国田纳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入职太原理工大学工作。近年来,围绕电子显微分析、半导体材料界面、二维材料、新能源材料与电催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在JVSTA、Mater. Charact.、Nanoscale、电子显微学报、新型炭材料、Carbon、ACS Nano, PNAS, Nature Com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教学项目。


郝兵 ,2020年获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后,师从郭俊杰教授继续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并致力于新型TMDCs的可控合成与氢能转化电催化研究。


课题组网站: https://www.x-mol.com/groups/Guo_junjieTEMGroup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